春在冬天的骨头里生长着
读张长白诗集《如影随形》
2024-01-07 20:3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艾琳  
1
听新闻

  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一部生态史。

  自《诗经》以下,直到明清的诗词,无不以“咏物思怀”为诗意之上品。最美是《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紧随其后便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少男少女的恋爱都选择在水草丛生的河岸,可见环境对于人文是何等的重要。

  唐诗之所以使人醉,不在于大唐的“龙象之气”,而恰恰是生态山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李白颠沛期间,依然可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居易离开官场倾轧的京城,去杭州就任,一身轻松,写出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全才文人王维的诗更是处处禅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乃至于前朝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无不彰显生态之美赋予诗歌的绝佳意境。即使冠绝唐诗巅峰的“送别诗”和“边塞诗”,也无处不显现自然之美与诗歌的统一和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抑或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聚也好,散也好,悠游也好,出征也好,无不关乎山水、关乎性情,仿佛我们的华夏子民就是为自然环境而生,离开了环境,无法生存。

  “五四”以后,中国的诗歌迎来了新的表现形式——现代诗,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可以这样说,当代诗人的情怀架构与语言萃炼,或多或少汲取了前辈们作品的养分,以至于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国现代诗新风。

  南京新锐诗人张长白的诗集《如影随形》(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着眼自然生态、静化心灵,尽量把作者对生态的理解和自然的追求融合一体,这是一种诗人的本能,也是对人生咏叹的一种绽放。

  “春在冬天的骨头里生长着,春风从料峭的寒风中露出脸来,梅花开了,一朵,一朵,又一朵——”(引自《如影随形》之《春天来了》);“青春,你是远走他乡的眷念,你是妈妈做酒的药引,爸爸雨中归来的斗笠。而今,你是画卷里的迷恋,是回不去的昨天”(引自《如影随形》之《荷》);再比如,《如影随形》诗集中的《摩崖石刻》是这样写的:“无想山的禅意,都刻入石头中。与诗友们一同入山,一块一块的大石头,比我们早来了几千年;文字的金库,在不断地充盈。这些美妙的无想山的注脚,不用说话,都仿佛明白真实的意思——千年以上的等待,坐落此山中。”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四季或者与四季有关的体相,山石或者与山石有关的遐想,它们无不与作者的心灵有关,无不牵动着作者的心弦。

  《如影随形》不是一部写景的诗集,也并非是一部纯意象的作品。咏物而感怀,让自己的内心平缓,是作者的创作初衷。这样的篇章也许在文字上流于伤感,但却是作者实实在在对于自然生态的感叹。诗集中有一首《南山》:“诗人采菊种田,胡不归,天下在手中。万千生死,犬马繁华,都抵不过在南山下。悠然抬头昂首,望见的过去将来,永恒之地。”——种与不种,田地依然在那里;望与不望,南山依然在那里。永恒,是自然的特质,但是,生态的变化却与人类息息相关。

  “人间故土,念念不忘的,都居于心上的家园。在世间,交往知己,随心而去。大路直达的山,小径连接的湖——”(《如影随形》之《如影随形》)诗人张长白之所以将《如影随形》这首诗作为整部诗集的书名,应该是诗人对真正生态意识的一番理解,那就是——它应该是常驻世人心间的一盏明灯,也是人生在世得失取舍的一种考验。

  热爱自然、守护生态的平衡,理应是一切文化永恒的主题。古语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标签:诗人;诗歌;诗集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