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灵性书写
——江苏省青年楷书十家作品简析及展望
2023-12-14 21:0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正良  
1
听新闻


楷书的灵性书写

——江苏省青年楷书十家作品简析及展望

□ 胡正良

  楷书是一个典雅而端庄的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阵地;楷书的灵性书写是一个古老而时新的话题,历朝历代的书家都曾结合认知的感悟和本体的实践,进行过不懈诠释。多年来,江苏作为书法大省,一批又一批青年书家,守望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追寻着解析楷书、书写灵性的探索之路。

  2023年11月11日,由江南时报与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办的“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五书一印’六十家系列作品展——楷书十家篇”在南京成功举办,展出十位青年书家的楷书作品,分别是:陈亮、朱国良、阚宗严、刘光明、张飞、张磊然、唐东进、张亚明、卢玉彪、单公俊。这些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同程度地在灵性书写方面作了创新尝试。这一尝试,为已入冬的古都南京,带来了一缕缕源自笔墨的温暖情愫,升腾起一道道属于艺术的思辨之光。

  就灵性书写的内涵而言,灵性系指人的天赋与智慧,以及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能力;灵性书写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础和文字功底之上的创作方式,其意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书写者的天赋迸发与性情释放;二是鉴赏者的信息捕捉与感应回味。它贯穿于书家的思想张力、艺术的审美取向、生活的提炼升华之中,是一个拾级而上、九曲迂回、如梦如幻的灵感顿悟过程。这一过程在实践与认识的相互递进中,以动态的、偶然的、瞬间的发散趋势存史留印。

  基于此,楷书的灵性书写在艺术哲学的视域里,就有了普遍意义和特殊潜质——那就是以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精气神为大背景,围绕构筑传统文化之基、彰显正大气象之韵、营造本体解构之境、释解心灵求索之旅四大象限,使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审美倾向、一种自我超越、一种情感喷薄,形成四位一体的完整链条,从而接近“立象见意”的天人合一境界,在象征主义的原野里,逐步走向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百花园。

  这次展出的江苏青年楷书十家,他们在灵性书写方面的个体特征是十分鲜明的。他们年轻有为,眼界开阔,不泥窠臼,在坚守传统、尊崇先贤、师法经典的同时,着眼于推陈出新,着力打造属于书法思想者独立思考的灵性视界。具体表现为:

  陈亮的楷书,把金石气概、水墨影像、设计元素、天真率意融为一体,在笔画的粗细对应、墨色的干枯浓淡、线条的几何嫁接之中,汇聚视角的冲击之力。

  朱国良的楷书,把魏碑的结构、行草的笔意、隶书的法度集于一畦,在文本的高雅、内涵的厚重、气息的古拙之中,释放求道的崇敬之情。

  阚宗严的楷书,把碑学的沧桑豪迈、帖学的秀逸飘洒、碑帖的互补渗透置于一域,在坚守主脉、兼顾诸体、形神互鉴之中,展示汉字流变的多元之景。

  刘光明的楷书,把规矩的底色、章法的韵味、表现的研美熔于一炉,在浓墨重彩、方圆变幻、格调高古之中,推开书艺的古典之门。

  张飞的楷书,把正道坚守、经典维系、主旨阐释系于一苑,在触摸传统的厚度、个体感悟的高度、攀登寻觅的维度之中,绽放书学的当代之花。

  张磊然的楷书,把汉文明的博大、汉文化的绵远、汉画像石的灵动汇于一脉,在民族精神的凝望、民族情感的凝结、民族神采的凝视之中,揭示书道的回归之理。

  唐东进的楷书,把饱满与敦厚、凤翥与鸾回、劲骨与丰肌悬于一枝,在字字见音、行行见形、篇篇见意的架构之中,蓄积书技的精妙之功。

  张亚明的楷书,把纯然大气、风姿绰约、文采炳焕聚于一身,在细节的处理、线条的呼应、篇章的运筹之中,彰显书风的丰腴之姿。

  卢玉彪的楷书,把简洁的运笔、秀巧的布局、飘逸的钟瘦合于一篇,在博采众长、赏心悦目、简远平和之中,升腾墨色的感召之情。

  单公俊的楷书,把晋风与唐韵、颜筋与柳骨、沉稳与静谧掷于一元,在小中见大、柔中带刚、笔安意动之中,集结书香的唯美之气。

  审视一花难概全,俯瞰百蕊见乾坤。管窥江苏青年楷书十家的灵性书写,不仅是为了解析个体的风貌,而且是为了审视他们汇成群体后,所形成的思想认知和艺术观念,所营造的灵性视域和书写风景,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其一,坚持历史自觉,从文字发展的规律,为楷书的演变勾勒灵性轨迹。楷书的形成和定格,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它和中国文明史一样悠久,是中国文字史到达顶峰时期的产物。进入新时代后,江苏青年书家依托江苏深厚的历史底蕴,带着一颗敬畏之心,时刻把思考和创作的视野投向时光深处,力求以思想的深邃,映衬楷书灵性孕育的原初形态,力求以表现的深刻,构建楷书灵性生长的内在逻辑,为楷书的灵性轨迹洒下中华情、江苏意。例如,陈亮的作品荀子《性恶》节选、朱国良的作品刘熙载《艺概》文选、阚宗严的作品杜甫《得房公池鹅》等,以大历史观为坐标系,从不同朝代文字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要义入手,对字面的沧桑与豪迈、字体的古拙与潇洒、语境的渲染与语意的感悟等,进行追索重构,为欣赏者留下以史为根、守正前行的时空烙印。

  其二,坚守优良传统,从文化自信的高度,为楷书的传承厚植灵性文脉。楷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书法史上的楷书大家、经典名篇都诞生于江苏,为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书法谱系。进入新时代后,江苏青年书家师法先贤、致敬名篇,依附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时时以一腔崇敬之情,从楷书传统规矩到现代法度的延续、形态质感到技巧观感的延伸、精神颗粒到思想光子的延绵等,为楷书的灵性文脉植入中国心、江苏印。例如,张磊然的作品《沈石田诗文数则》、刘光明的作品《杜甫诗》、张飞的作品司马迁《屈原列传》等,以大文化观为定义域,把汉文化的辉煌与灿烂、唐诗文的广博与深邃、记传式的简洁与通透等,进行珠联璧合,为鉴赏者擘画独上高楼、风光在眼的浩瀚画卷。

  其三,坚定人民立场,从艺术创作的宗旨,为楷书的走向定制灵性样板。楷书作为四大书体之一,一直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据重要份额,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进入新时代后,江苏青年书家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时处处把楷书聚焦的基点放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以呈现方式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楷书与历史同步、时代和鸣、人民需要相一致的终极表达,为楷书灵性书写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闪烁光芒、结出硕果,贡献江苏智慧,体现江苏作为。例如,唐东进的作品《苏东坡诗选抄》、张亚明的作品韩愈《毛颖传》、卢玉彪的作品《孟浩然诗选录》等,以大情怀观为基本点,把时代奔涌的气息、艺术传承的真谛、人民增长的期待等,进行披沙拣金,为学习者平添承古开今、正雅同步的实践伟力。

  其四,坚信厚德载物,从审美自觉的醒悟,为楷书的创新拓展灵性韵脚。楷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楷书的审美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它相对固定的衡量标准和判断依据。进入新时代后,江苏青年书家胸怀“国之大者”,崇尚晋韵唐法,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实“沉浸式感受”,以炽热的家国情怀投入“体验式书写”,以伟大的复兴梦想置身“主题性创作”,从“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凝聚书法审美日益丰富的时代精神,从“两个结合”的战术维度,深化书法审美协同发展的内驱动力,为楷书灵性书写走向新时代的艺术高峰,蹚出江苏路子,亮出江苏方案。例如,单公俊的作品《乐毅列传》、张磊然的作品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陈亮的作品《豪放词节选品珍》等,以大美学观为参照物,把艺术创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热点、文化价值与道德伦理相渗透的难点、笔墨形象与当代审美相融合的堵点等,进行融会贯通,为接力者奏响心系伟业、德艺双馨的时代旋律。

  当然,作为个体或群体,江苏青年楷书十家在楷书灵性思想的营造、理念的阐释、发展的探微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喜人成果。总体来看,这一成果,与他们受到的高等教育密不可分,与他们执着投入的进取意识紧紧相连,与他们敢为人先的搏击胆识互为表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曾在四体皆擅的路上迈出过坚实步伐,曾在中国书协、江苏书协组织的各类评奖中获得好名次,有的已经小有名气,甚至成为本领域的翘楚。

  但辩证地看,他们仍存在一些亟待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由于理论涵养的不足,致使主体立意与文本承载方式衔接不够缜密,影响了灵性来源的广博性;其次,由于审美视野的局限,致使时代需求与群众需要不够同步,制约了灵性评价的极理性;再次,由于综合素养的欠缺,致使宏观统筹的丰盈与微观表现的多样不够协调,淡化了灵性实践的主题性等等。

  实践是创新的先导,创新又指导实践开启新的征程。灵性书写源于个人的真知感悟,灵性迸发也并非偶然,它建立在一个书家的文化积累、实践积淀和理性思考之上。为此,江苏青年书家要想在楷书灵性书写的创作和创新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还必须不断丰富自我、超越自我,用思想的三昧真火锤炼实践的三重灼见:

  第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把握好楷书灵性书写在新时代的基本趋向。瞄准学者型书家的定位,延伸阅读范围,拓宽思考触须,用历史文化、传统哲学经典著作的隽永魅力,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美学潜质,用文化积淀引导灵性书写在三个层次上的飞跃:一是在书法本体的构建上,以线条的灵动、墨色的厚重、结构的规整,聚拢飘逸之姿、自然之像、图形之美。二是在人生阅历的蓄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劳其筋骨、笃行不怠,以浴火重生的勇气和敢破敢立的胆识,重构自我,结晶华彩。三是在价值追求的自信上,站稳“两个结合”的时代立场,牢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创作、抬升境界、闪亮梦想的基本遵循,以思想境界的深厚绵远,折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从中国历代书法经典中采撷变法智慧,驾驭好楷书灵性书写在新时代的审美情境。确立技术型书家的目标,凝聚内容美的主题,突出表现美的主线,用经典名作的艺术光华,照亮前行之路,打造示范样本,用工匠精神引领灵性书写在三个维度上的沉潜:一是时刻进行心练。立足纸面实体书写所形成的记忆,把历代楷书名作转化成烂熟于心、执念于脑的影像,并利用影像的留存功能,生发心灵感应。二是定期进行反思。着眼自身书写结果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找到习作与经典的差距,成功的经验坚持下去,失败的教训改而正之。三是不断进行扬弃。注重不同时代楷书法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创造精神,审视不同时期楷书大家的经典作品所蕴含的创新技法和创造理念,以敬畏之心、赓续之志,站在传统的高峰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沈宗骞语)。

  第三,从中国优秀书论中萃取风神骨气,描绘好楷书灵性书写在新时代的复兴气象。打造思想型书家的标识,从蔡邕、王羲之、孙过庭、沈尹默等书论大家的理论光辉中寻找感性认知,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楷书大师的启迪启示中寻觅理性思考,用时代旋律引航灵性书写在三个视点的表达:一是从笔法笔势和笔意的和谐一体上求突破。在遵循各自内在规律的同时,不刻意求新求奇求怪,一切围绕表现方式的纯然,把一种思想认同、方法认可、价值认定的精神律动有机统一起来,以心静如水,唤笔底云烟。二是从篇章结构和细节的精益求精上拓新意。楷书重在整体上统筹谋划、塑造格局,贵在细节处理上见仁见智、展露个性,把心路历程、情感取舍、知性孕育的觉醒完美结合起来,以“灭迹隐端”之势,映“藏筋抱骨”之形。三是从意境意蕴和意象的兼容并蓄上露神韵。意境创造、意蕴凝结和意象流布是三位一体的动态演进过程,意境离不开审美情操的高洁,意蕴离不开综合素养的厚重,意象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充盈,把一段诗意表达、系统观念、理性书写的激情喷薄自然流淌出来,以天地人的贯通,融真善美的超迈。

  十年面壁,为图破壁;十家亮相,为开先河。楷书的灵性书写,既是一个理论话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一次关于楷书十家的作品巡礼,一次关于楷书灵性书写的探究,涵盖的不仅是当代江苏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当代楷书发展的路径探索,在更深层次的美学意义上,它的示范性在于:新时代书法艺术从高原走进高峰的过程,虽然还很曲折漫长,还有一段历史的路要走,但只要把捕捉灵性、汇集灵性、释放灵性的方法用好了,那就是坦途;它的现实性在于:遵循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崇什么样的艺术标准和审美倾向,将直接决定灵性承载的空间是不是历史的、灵性辉映的主题是不是人民的、灵性揭示的方向是不是正能量的,只要为灵性书写树起主旋律的理想、赋予新时代的使命、校准现代化的航程,那就是担当。

  当前的楷书还是楷书,当下的灵性书写依然是灵性书写。身处伟大的变革新时代,走进伟大的奋斗新征程,青年书家大有可为。因此,楷书灵性书写的当代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昭示,也是书法传承发展给予当代青年书家的历史启迪。

  作者简介:胡正良,男,江苏徐州人,1969年1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评论家,康德哲学研究学者,研究员,现居江苏南京。

标签:楷书;书写;灵性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