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现象”点亮江苏戏剧舞台
2025-03-30 21:1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洁  
1
听新闻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3月21日至30日,江苏四部大戏在北京演出,实力圈粉。其中,由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创排的“英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锡剧《英雄儿女》,被专家盛赞为“大气势、大气象、大情感”的艺术佳作,吴侬软语的锡剧在阳刚表达上的大胆尝试,堪称戏曲新时代变革具有范式意义的作品。

  近年来,江苏舞台不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高质量艺术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涌现出的“三部曲现象”也备受关注,成为江苏文化百花园中极具特色的一抹亮色。

  “三部曲现象”点亮江苏舞台

  昆剧《瞿秋白》、扬剧《郑板桥》先后荣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淮剧《小镇》、锡剧《烛光在前》也陆续斩获“文华大奖”。这些在江苏戏曲舞台熠熠生辉的佳作,皆为舞台“三部曲现象”最鲜活的例证。

  新时代以来,江苏戏剧舞台迎来创作热潮,一系列“三部曲”作品不断涌现。昆剧“现代戏三部曲”、扬剧“古典题材三部曲”、锡剧“英雄三部曲”、越剧“金陵三部曲”、淮剧“村官三部曲”,以及尚未收官的淮剧“灵魂三部曲”,它们或紧扣时代脉搏,或深挖历史底蕴,共同构建起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的绚丽图景。

  “这些作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单一性,又有整体的关联性和连贯性,往往聚焦同类主题、题材或人物,有助于思想的提升、艺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剧种的建设、文化的传承、标识的强化、品牌的产生和观众的关注。”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方标军认为,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是系列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新尝试,是艺术创新的“江苏范本”。

  在3月28日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召开的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暨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研讨会上,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原一级巡视员吕育忠提到,如果没有江苏省昆剧院一代又一代的经典剧目高标传承,没有《梅兰芳》《眷江城》的探索、追寻、铺垫,就不可能有《瞿秋白》。“艺术创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是大干快上的一蹴而就。”

  由此,吕育忠也认为江苏戏曲“走对路”了,既有传统的“看家戏”“吃饭戏”,也有“三部曲”等新创剧目将文艺创作推向新高峰。他分析说,江苏是戏剧大省,更是戏剧强省。虽然从剧种数量上看,江苏并不是剧种最多的省份,但从剧种的传承保护方面看,江苏是保护最完好的省份,“江苏戏曲走的就是秉持自身传统,守正创新的良性发展之路,尤其是江苏现存的20个地方戏曲剧种,历经流变发展至今依然特色鲜明,个性突出。锡剧就是锡剧,扬剧就是扬剧,淮剧就是淮剧。不像有的剧种,随着岁月的流逝,被京昆一些大剧种所异化。”

  “三部曲”现象无疑是江苏舞台创新活力的鲜明注脚。“三部曲现象”极大地激发了江苏舞台的创新活力。越剧演员李晓旭在出演“金陵三部曲”时不断成长,从初出茅庐到斩获“梅花奖”,再到带队创作,见证了“三部曲”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淮剧“村官三部曲”历经12年打磨,同样见证着江苏戏曲人的执着与坚守。这些多元且优质的“三部曲”,持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大众呈上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精神盛宴,也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舞台绽放全新魅力。

  “江苏舞台艺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戏曲‘三部曲’的创作成果也很突出。”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又特别提醒,戏曲是综合性艺术,从编剧、导演、演员,到音乐、舞美设计,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各主创紧密协作,才能打造出精品。而且,受剧团资金、时间等条件限制,相比单一剧目,“三部曲”创作难度更大,对创作者的考验也更为严苛。稍有差池,后续作品质量就可能下滑,创作者甚至会陷入江郎才尽的困境。这给江苏创作者带来新挑战,也激励他们不断突破,打造更多经典。

  戏剧“着眼于人”活力倍增

  4月,由中剧协、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主办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展演”又将开启,届时由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罗周创作的多部作品将集中在北京上演。近年来,罗周在戏曲创作领域所展现出的突出成就和独特风格,在全国业内掀起了“罗周创作现象”,她相继为昆曲、越剧、扬剧等多个剧种打造出的极具影响力的“三部曲”作品,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谈到为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的“金陵三部曲”,罗周说,《乌衣巷》《凤凰台》《织造府》分别取自南京的三个地名,无论是代表魏晋风流的王谢风度,还是张扬唐朝诗兴的李白风流,再到依托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收官之作,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千年文脉里不断叠加“可爱的南京”的内核。

  同样是深挖地方文化资源,罗周与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推出的《不破之城》《衣冠风流》《郑板桥》“三部曲”,也通过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的演绎,完成了自己的“闭环”。一部站在一部肩头,2023年底首演的《郑板桥》大获成功。因将扬州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更为酣畅淋漓的展现,这部作品也被外界戏称为“全扬宴”。

  而更让人惊喜的是,在不断地登攀中,传统戏曲的活化也迎来新的空间。“我曾经问过李政成,这辈子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一个进步是什么?他回答我,不一定说最重要,但是你问我,我的第一反应是《衣冠风流》,因为扬剧过去被认为是难以表现阔大历史场面的,但这部戏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视野。”罗周说,600岁的昆曲也是这样打开了现代戏的“大门”。

  因为高度程式化以及与大众日常脱节的表演体系等,在漫长的岁月中,昆曲都被认为是很难表现现实题材的。罗周清楚地记得,2019年江苏省昆剧院创排昆剧现代戏“三部曲”第一部《梅兰芳·当年梅郎》时,主角施夏明还很担心,怕自己演不好,但是凭借少年般的勇气,他们披荆斩棘,不断前行,又相继推出《眷江城》,以及让施夏明成功“夺梅”的《瞿秋白》。前不久,罗周为苏州昆剧院量身打造的《家》上演,再次证明昆剧现代戏这条新创之路,在江苏走通了。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有胆气地说,昆曲是可以用来表现现代戏的。它的生命力,它的表现力,能够对接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共鸣。”罗周掷地有声地说。

  从城市舞台到田间地头,江苏舞台“三部曲”现象在“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中活力激增。

  吕育忠认为,好的戏曲生态,必然是重点院团和基层院团交相辉映共同发展。江苏在基层院团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涟水现代戏创作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被称为“村官三部曲”的《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村里有个管得宽》,紧密围绕当下农村,以“接地气、有意思”为创作宗旨,注重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抓取“活鱼”,用贴近群众的“土味”,成功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展现了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和基层治理中的奋斗与担当。

  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说,除了将群众当作“剧中人”,让群众唱“主角”,剧团还将同一出淮剧包装出经典版、驻场版、巡演版、青春版和视听版等不同的版本,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我们还开通戏剧抖音直播间,56场云演出吸引200多万人观看,其中《村里来了花喜鹊》线上点击量达160万。”

  走进直播间的“村官三部曲”,正不断把“围观群众”化为“戏曲票友”。

  从社会万象到精神坐标

  “《小镇》《小城》已经上演,《小区》去年立项,计划今年完成剧本创作。”著名编剧徐新华与江苏省淮剧团合作的现实题材“灵魂三部曲”虽然还处在待完成状态,但大家都在“催更”中翘首以盼《小区》早日揭开神秘面纱。

  “社会在飞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我到苏州参加吴梅百年诞辰活动时,寒山寺、虎丘还远在郊区。如今随着苏州城市的扩大,这些著名历史文化遗存早已纳入了城区,农田成了小区,农民洗脚上楼。伴随着城乡一体化,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不可避免,传统的乡村文明、人与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不知道《小区》写什么,但我期待它能尽早问世,给舞台以惊艳。”季国平说。

  “一个民风淳朴的千年小镇,一位受过小镇人救助的老企业家家人来此寻找恩人,并以500万元作为酬谢。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如同试金石,拷问着小镇人的道德良知……”2012年,徐新华受邀创作《小镇》,并发出灵魂的拷问:“人在遇到诱惑的时候怎么办?抵挡不住诱惑以后又怎么办?”戏排出来了,专家一致好评却也担心它能不能被普通观众接受。然而事实证明,观众的欣赏水平被严重低估了。2014年,《小镇》正式上演,看过10场、20场《小镇》的淮剧观众大有人在。而其中一位叫姜国章的盐城老人,在2014到2017年间看了80场,这意味着《小镇》在盐城包括各个县市区的所有演出他都去看了,熟到可以轻易地看出剧本的每一个微调和演员的点滴进步。

  秉持长期主义,徐新华十几年来持续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下人的精神风貌,“三部曲”是她深度思考、敏锐发现和独特表达的“容器”。徐新华表示,小镇、小城、小区其实都是国家的缩影,折射了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希望通过“三部曲”形成社会观察的立体棱镜。

  时代在变迁,但民族精神穿越岁月的洪流,依旧历久弥新。

  省演艺集团戏剧团团长陆建伟介绍,自1953年建团以来,省戏剧团就精心排演了多部英雄题材作品,如《红色的种子》《江姐》等,新时代打磨的《董存瑞》《刘胡兰》《英雄儿女》三部英雄题材作品,分别创作于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3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以两年一部的节奏相继推出。

  “锡剧作为江南地区代表性剧种,素以婉约细腻见长,而‘英雄三部曲’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局限,以宏大叙事与家国情怀拓展了剧种的表现边界,体现了戏曲艺术与主流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在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英雄三部曲’这样拥有‘核心力量’的优秀作品,它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一种信念,能帮助人寻找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吕育忠说道。

  (记者 陈洁)

标签:三部曲;江苏;锡剧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