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一抹艺术记忆
赵启斌
无数的经典艺术肯定会经历战乱的毁灭抛弃,
何尝将朝代灭亡时书画离乱的遭际忘记。
总是在战火的余烬中获得涅槃重生,
得以再次散播培育出艺术萌发的种子。
谁曾想大纵深的空间挽救了我国的艺术危机,
那里呦一个民族文化艺术播迁的深刻记忆。
我们的艺术光辉连接起了东南西北,
我们的艺术创造沟通出现代的发展历史。
抗战的硝烟带来了中华民族重大的精神挫伤,
漂泊的西南风尘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反思。
姑且停下来调整一下艺术创造的节奏,
在黎明中终于迎来民族艺术复兴的契机。
大后方聚合的悠悠岁月多么地难以令人忘怀,
匆匆八年的光阴已如流光一般飘落消逝。
在如此的氛围成长起来的艺术精华,
成为抗战时期孕育出的伟大文化奇迹。
唉,我忍不住再次将我们的大西南深情回望,
那里有中华艺术坚实前行的历史足迹。
按: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剧烈动荡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壮阔、大踏步前进的一个历史时期,接续十九世纪的历史风云,二十世纪整个人类的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现代时代。这也是中华文明迎接世界挑战、进行大规模整合的一个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繁荣发展奠定了道路和人才准备。遥想八十年前的那一段岁月,该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文化种子得以萌发,该有多少值得铭记的艺术种子得以萌发。从林风眠到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从吕凤子到陈之佛、徐悲鸿、傅抱石,他们走在艺术创造播迁的道路上,成为我国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艺术领域一道亮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