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研讨会(续)
2025-02-17 21: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张姣姣  
1
听新闻


“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研讨会(续)



  诗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艺工委特聘文艺名家 采禾

  不能对AI有依赖

  “我写诗已经四十多年了,一直在坚持传统的创作与写法。最近看了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之后很震撼,它颠覆了我的一些创作观点。”采禾认为,诗人在创作时是带有一些感情的,是通过个体的一些社会阅历、知识面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娴熟程度。当他尝试在DeepSeek输入关键词得到AI的创作作品时,他觉得按照自己的创作水平可能达不到AI的这个高度,“这超出我的认知和能力,写得是很好。”但再仔细一读、反复分析,采禾又发现AI的创作缺少一些灵魂和情感。

  “既然现在有新的东西出来了,我们要学会接受,这是时代的进步,就像人们对于微信、支付宝的使用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采禾觉得,我们可以借鉴人工智能进行创作,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高,就像我们会通过百度去查阅资料,但我们千万不能对AI有依赖,如果依赖人工智能创作,作家也就没了出路。

 

  诗人、学者,南京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孙冬

  拥抱AI的同时要保持人的主体性

  在文学创作上,孙冬觉得人工智能并没有达到多高水平,只能是中庸之作。因为它的语言、想法和风格是模式化的。只要是人喂养的东西,就无法突破人的语言模型、思维模型和文化传统带来的固化影响。但是,AI写出优秀作品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也许有一天,AI也可能发展出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喜怒哀乐。那我们引以为傲的本真和情感也许就不再是我们人类的专利。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AI时代获得了新的意义。如何避免复制品替代本真?孙冬认为,人要保持在场性,这是AI所替代不了的。在场有三种。第一种是幻觉在场,就是诗歌中的现实唤起读者的共情。第二种是诗人本人的魅力,他的表演、朗诵、声音等物质性的在场。第三种是诗歌、社会和他人的互动。要与AI抗衡,要发展后面两种在场。可以把诗歌和音乐、舞蹈和行为艺术结合,也可以把自己活成一首诗,身体力行,去获得体验和行动。去追求诗歌中的爱情、自然和谐、正义与自由。

 

  江苏省电力作协副主席 许静

  把DeepSeek当作提升写作水平的工具

  DeepSeek具有中文深度处理能力,在短短几秒内便能创作出诗歌、文章,甚至可以写小说,这种效率让人惊叹不已。在这场技术狂欢的背后,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AI会取代人类创作吗?

  许静介绍,在过年期间电力作协的一位副主席想写一篇关于南京风俗的文章,后来我们大家一起尝试用DeepSeek,没想到短短十几秒便生成了一篇文章。“刚看到文章的时候很惊叹,不管是词句还是结构都比想象中写得要好,文风也很美。但是再反复阅读、细致品鉴的话,感觉又有些泛泛而谈,缺少一点特色和创意。”

  作为非职业的文学爱好者,许静认为对于DeepSeek,首先要在心态上去接受和拥抱,把它当作一个提升写作水平的工具。其次,DeepSeek的出现也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热情。“也许未来它将伴随着我们一起往前,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赵娜

  AI无法取代文学创作

  每个创作的个体,都存在局限性,跟AI这样一个巨大数据库相比,其实就是一种对照。赵娜坦言:“我也是一个写作者,但是不会太焦虑,或者害怕我会被DeepSeek取代。因为我并不想通过写作获取什么,并且写作本身就是我的乐趣所在。如果写本身能够赋予写作者能量,那么写本身就存在。当然这个作品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觉得是需要经过时间检验的。”

  DeepSeek作诗不仅立等可取,且遣词造句也合乎古意。赵娜认为,诗歌除了具备生命性、历史性,还具有记忆性。在这个层面上,其实AI所能做的还有一定差距。AI生成的诗歌,有些句子和句型都是一样的。其实这种创作只是一个技术上的复制,而这种创作技艺还是较为普通的。所以真正具有突破性的诗歌作品,我觉得还是需要大师们引领。文学创作还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和神秘性的,它是AI数据无法完全取代的。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张姣姣)

标签:创作;诗歌;人工智能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