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一门艺术,每一个生动剪纸的背后,都有着神秘独特的故事。
去年初冬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作家“红色沂蒙”采风行活动,在欢迎晚会才艺展示上,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剪纸艺术名家孙晓东展示的这些剪纸,并非市面上那些激光刻印的精美作品,他用智慧和双手,编织出了一幅幅绚丽的文化画卷。让我领略到了剪纸的无穷魅力,却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打开电脑从百度、网易、搜狐等网站,只要输入《国粹艺术名家——孙晓东》,就能看到他剪纸的经历和部分作品等信息。
据史书记载,剪纸艺术源于汉朝,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是在清朝中期以后。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经过了上千年的文化沉淀,种类越来越多,流行于不同地区的剪纸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不同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造就了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像北方的河北剪纸、陕西剪纸、山东剪纸等质朴浑厚、豪放粗犷,而南方的扬州剪纸、佛山剪纸、云南剪纸纤细秀雅、精致工巧,几何纹样也有独特寓意,让人看着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剪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融入日常,反映礼俗。喜庆活动中,它寄托情感、烘托气氛;婚俗里的“喜花”,纹饰寓意美好。丧葬习俗中,剪纸和纸扎寄托哀思。它还融入信仰习俗。
孙晓东,1968年毕业于烟台师院中文系(今鲁东大学),本科文化,系费县一中退休高级教师。从1968年至2007年执教40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教学之余,孙先生同时发展了特殊爱好——剪纸艺术。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级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多年来,他在国家级、省市级、县级书画参展中,获得了近百次各种不同奖项。作品《高瞻远瞩》获沂蒙情全国剪纸优胜奖。《走向世界》杂志321期登载的《猫蝶情》,曾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向世界64个国家发行。
孙晓东孩童时期跟表姐学习剪纸。中学时代,得到一位美术老师的培养,学习写生、画面构图等,并与剪纸艺术结合起来,使剪纸技艺不断提高。1981年至1983年,他又参加了中国剪纸协会举办的函授班学习,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现在,他是临沂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剪纸传承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优秀爱心剪纸艺术家。他的事迹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收入香港出版的华人名人大词典。
孙晓东的剪纸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特点:
追求创新。孙晓东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受过专业训练,这是他区别于一般剪纸的独特之处。一般的剪纸艺人,尤其是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大都是传承已有的纸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加工。而孙晓东的作品,多是自己的精心创作。而且每幅作品,都有题字,书法与剪纸相映成趣,成为一大亮点。
色彩鲜明:孙晓东的作品主要使用红宣纸和黑宣纸剪刻,衬以白纸,对比鲜明,美观大方。虽为平面作品,却有强烈的立体效果,如他剪的钟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构图巧妙:孙晓东的剪纸,以景寓人,以景寓事,通过自然景观等画面,寓示社会上的人和事,含蓄隽永,赏心悦目。作品《沂蒙记忆》大多取材于淳朴的沂蒙山生活,记录了一些平凡的、细微的、甚至不被人注意的农民劳动场景和生活细节。而且,他极少运用刻刀甚至不用刻刀,这是剪刀功夫炉火纯青的标志。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剪纸传承人,孙晓东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符号,显示出他对剪纸形式语言原则的深刻理解,深得有关专家的肯定和普通百姓的喜爱。其作品多次被政府有关文化部门收藏,并作为老区人民的珍贵礼物,赠送给远方来访的客人,以及台湾和日本的文化界友人。
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它仿佛是一位时光旅者,穿越千年,将历史的记忆、人民的情感、生活的点滴都融入了那一片片薄薄的纸中。每当我看到孙晓东工作室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仿佛就能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岁月的流转。纵观孙晓东的作品,通过形象的剪纸,多以描绘眼中之美,进而抒情达意,表达理解之美,感受之美,从“眼中之物”到“胸中之物”的蝶化过程中,追求“艺术理念与艺术实践”在审美领域的拓展。现在,孙晓东已年过七旬,但他经常参加各级艺术展览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为传承中华民族的这一文化瑰宝,他利用周末、假期时间致力于培养剪纸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