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具有“码农”精神和“工程师”思维的非典型基金经理,汇安基金行业主题组基金经理单柏霖,凭借其迭代的投资框架和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在今年的结构性行情中脱颖而出,所管理的汇安成长优选混合型基金今年前八个月以超110%的回报,摘得同类冠军(Wind数据,截至2025年8月29日,同类排名为1/2307,同类为灵活配置型基金)。
为了更好地助力投资者把握层出不穷的结构性机会,单柏霖又将投资半径扩大至泛成长领域,拟由单柏霖执掌的汇安成长领航混合型基金(A类024717,C类024718)正在各大渠道发行中。
始于科研,精于产业
单柏霖拥有理工科学业背景,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工程学硕士研究生后,曾在科研院所任工程师,后续转型投研。此番从业经历,让他既具有“码农”精神,热衷于像“码农”解bug一样深入产业,并探寻驱动其成长的核心代码;又兼备“工程师”思维,习惯从“技术原理-产业落地”全链条看问题,先绘制“产业链价值迁移图”,跟踪“产业硬数据”,进而形成从产业本质出发的差异化判断。这种扎进产业细节、找到被忽略的逻辑闭环,也是工程师思维适配科技投资的独特优势。
科技股波动本质是 “预期与现实的错配”。产业变迁快,市场易提前兑现远期逻辑。单柏霖依靠“产业周期锚”和“数据锚”双维度锚定来保持冷静。他强调,情绪是 “杂音”,产业规律和硬数据才是 “主旋律”。
扎根产业一线,保持对新产业敏感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保持对新产业的敏感度?单柏霖给出的解法是:扎根产业一线。“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也是单柏霖的工作常态。他每月会抽时间调研产业链,不仅跟上市公司沟通,还会对接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获取一手信息。
谈及怎样平衡产业热情和投资纪律,单柏霖指出,对产业的热情是“挖细节”,纪律是“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就像工程师研发要敢创新,也要做可靠性测试。他会花大量时间调研产业链细节,但实际持仓时,会按 “赔率 - 胜率矩阵” 设上限。
产业趋势为基,投资框架迭代升级
“A股波动的本质是什么?”“主观热情与数学纪律如何平衡?”“如何实现主观判断与仓位管理的知行合一?”……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持续思考,让单柏霖对市场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不断迭代其投资框架,以求更好地为持有人的信任负责。他指出,框架迭代更看重 “逻辑闭环的验证”,比如之前侧重产业趋势,后来发现估值与业绩匹配度很关键,就加入“PEG 动态调整”模块,2025年又将港股科技股估值体系纳入参考。在单柏霖看来,投资框架不是固定公式,而是适配产业变化的 “操作系统”,需定期升级。
作为产业趋势的亲历者,单柏霖的投资框架也在一次次产业浪潮的实践中构建和迭代。从2017-2019年的5G浪潮,见证了从标准到商用的全过程,理解了技术变革如何引爆产业链价值;到2018-2020年的半导体国产化,身处其中更深刻体会到国家意志与供应链重构的巨大能量;再到2020-2022年的新能源革命,感受到了产业渗透率从1%到30%的爆发,也预见了高位竞争的必然;以及2023年至今的AI纪元,让单柏霖紧跟全球算力革命,洞察AI如何作为新的生产力,重塑未来。
突破舒适区,掘金泛成长
在科技领域深耕数年之后,单柏霖坦言,未来想突破两个“舒适区”:一是深化“科技+消费”“科技+医药”交叉领域研究,二是优化港股科技股投资逻辑,让框架更全面。这也是其新作汇安成长领航混合基金将投资视野放宽至泛成长领域的缘由所在。该基金重点聚焦在A股和港股领域的科技成长板块,也将会涉猎包括消费成长、医药成长的优质个股。
秉承“产业趋势驱动下的动态阿尔法捕捉”这一核心理念,无论5G、半导体、新能源还是AI、创新药,单柏霖都把行业生命周期切成“0-1、1-n、n-N”三段,并重仓“1-n”业绩加速期;再用先行-同步-滞后三阶指标锁定景气拐点,最后用自研“赔率/胜率矩阵”量化打分。框架不变,换赛道就像换插件,无需推倒重来。产业框架为“模具”,叠加亲历四轮产业浪潮的“经验库”,以及算法系统这一“加速器”,也为单柏霖敢于把投资半径从单一科技拓宽到泛成长提供了底气。
展望后市运作,单柏霖认为,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仍将延续,未来将重点关注电子、通信、计算机、传媒、机械、新消费等行业板块。
风险提示: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