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阳光把中央路的梧桐叶晒得透亮,68岁的张桂兰总爱搬把小马扎坐在街角的便利店门口。她的目光会越过临时围挡上“华贸中心”的海报,落在不远处那片正在施工的工地里——那里曾是她和老伴儿年轻时最常逛的街区,历经了拆建、停滞、破败的漫长岁月。“以前哪是这样哦,”她摩挲着膝盖上的布袋子,布袋子上还印着“湖南路步行街”的旧logo,“九十年代的湖南路,下午四点就开始挤不动人,我带刚上小学的孙女来买糖炒栗子,排队要排到巷口,栗子壳能把石板路铺一层。”
曾经的湖南路商圈 图源网络
张桂兰的记忆,是南京老中央路-湖南路商圈黄金年代的缩影。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是南京当之无愧的“第一商圈”:湖南路的灯光夜市里,盐水鸭的香气混着音像店的流行歌飘出半条街;中央路上的鼓楼百货,是全市第一个有自动扶梯的商场,周末带孩子来“坐电梯”成了不少家庭的休闲项目;就连街边的小摊,卖梅花糕的王师傅、修钟表的老周,都凭着熟客的信任,把小生意做了十几年。
“那时候我家就在马台街,走路到湖南路五分钟,”72岁的李国超接过话头,手里还攥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里是他年轻时开的馄饨店,门口挂着“李记小馄饨”的木牌,“1998年夏天,店里一天能卖三百碗馄饨,晚上夜市开了,收摊的摊主都来我这吃碗热的。后来2010年开始拆,先是百货大楼封了门,接着夜市也关了,我这馄饨店拆的时候,我儿子还跟我闹,说‘爸,我们以后去哪做生意’。”拆建的阵痛,比老居民们预想的更漫长。这片曾经的“城市商业名片”,渐渐成了老居民心里“又爱又疼”的回忆。
曾经的湖南路商圈 图源网络
围挡后的“破局者”:不是复刻,是“再创造”
2023年春天,当“华贸中心”的施工铭牌竖在空地旁时,张桂兰和李国超都凑过去看了好几回。“一开始以为又是建个普通商场,”李国超笑着说,“后来听工地师傅说,要建能看玄武湖的屋顶花园,还要搞什么‘运动友好’,我还感到诧异,商场怎么跟运动沾边?”
许丰乔 摄影
这份“诧异”,恰恰是华贸对老商圈的第一个“破局点”——不做简单的商业复刻,而是以“城市更新服务商”的角色,重构中央路的生活逻辑。南京华贸中心项目定位的核心是“年轻力+在地文化融合”,区别于部分商业体的标准化产品线,华贸走的是“自营综合体模式”:这里不只是“卖东西的地方”,而是集商业、公寓、酒店、社群空间于一体的“生活服务枢纽”。
不久前,记者跟着华贸招商团队走进施工中的项目现场。首先看到的是已经初具雏形的“街区+盒子”结构——街区部分保留了老南京街巷的尺度感,青灰色的地砖上还预留了种植梧桐树的坑位;盒子部分则藏着惊喜:3-5层的18米挑空区正在搭建钢结构,未来这里将成为“在地文化窗口”,联合南京本地设计师、媒体人共创。
招商团队指着一张设计效果图,“这是8-10层的屋顶区域,我们会倾心打造能俯瞰玄武湖和紫金山的‘微文旅目的地’,以后南京人不用跑远,在这里就能‘打卡湖山全景’。”
许丰乔 摄影
更让老居民意外的是“分层服务”的巧思:地下一层规划了宠物友好区,设置了宠物饮水点、临时寄养柜,“现在很多家庭都养宠物,以前带宠物逛街总怕不方便,”招商团队解释道,“我们希望让‘宠物家庭’也能轻松出行”;地上部分楼层主打“年轻力”,70%的品牌都是城市或区域首店——包括华东首店的运动集合店、江苏首店的文创实验室,就是为了吸引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而针对银发群体,项目融入了无声的关怀:自动扶梯旁加设了无障碍扶手,每层都预留了休息座椅,甚至计划在街区里复刻“老鼓楼百货的糖果柜台”,让老居民能找回熟悉的味道。
“听说还有‘老书报亭’,眼泪都快出来了,”李国超说,“以前我馄饨店旁边就有个书报亭,我每天早上都去买报纸,后来拆了就再也没见过。华贸说要把它‘搬’回来,还会卖老南京的明信片,这不是光想着赚钱,是真的懂我们老居民的心思。”
生活的“新纽带”:从“一个人逛”到“一群人聚”
华贸中心对老商圈的焕新,不止停留在建筑层面,更在“重构人与人的连接”。华贸中心相关负责人提到,项目在全面开业之前就提前开展社群运营,而这些社群,早已悄悄走进了周边老居民和年轻人的生活里。
20岁的南京大学学生林晓雨,是个运动发烧友,每周她都会沿着玄武湖绿道跑步。“以前我们徒步都是自己组织,没固定起点,也没专业指导,”林晓雨说,“未来我们会和南京本地的‘花样跑团’一起活动。”更让她期待的是,未来华贸购物中心开业后,学校的社团活动就能搬到这里来。
许丰乔 摄影
家庭客群的需求,也被华贸细致地考虑到了。开设“旅行友好”服务,正在悄悄解决游客的“痛点”:未来,来南京旅游的家庭可以把行李寄存在华贸,从这里出发去玄武湖、总统府、红山动物园,累了还能回华贸的“亲子互动空间”休息——那里会有儿童绘本区、手工体验台,甚至会邀请南京本地的非遗传承人来教孩子做剪纸、捏面人。“我儿子去年带孙子来南京,说‘退房后行李没地方放,玩得一点不轻松’,”张桂兰说,“现在华贸要设置行李寄存,还能住雅诗阁公寓——我听说是能做饭的,以后一家人来南京,就能像在家一样方便了。”
最让居民们感慨的,是华贸对“小生意”的包容。项目专门为南京本地年轻品牌设置了“扶持层”,给优秀的初创品牌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展示空间。“我邻居家的孩子,大学毕业想做南京特色的文创,以前没地方开店,只能在网上卖,”李国超说,“如果有地方给年轻人提供摊位,还帮他们做宣传,这不是帮年轻人圆梦吗?就像当年我开馄饨店时,大家都帮衬我一样。”
明日的中央路:是回忆,也是新的期待
未来的华贸中心,老人在屋顶花园喝茶看湖,年轻人在街区里玩飞盘,孩子在亲子空间做手工,宠物在草坪上撒欢——这张“生活图景”,正是华贸想要带给中央路的未来。
华贸中心对未来的展望,更让这份期待有了落地的底气:“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承载鼓楼经济的焕新,也能承载老南京人的情怀。从现在开始,我们会继续联动周边居民、高校、文旅景点等资源,深化‘运动友好、旅行友好、宠物友好’的标签,让中央路不仅是‘商业地标’,更是‘生活地标’。”
杨素平 摄影
这场跨越三十年的“生活重逢”,正在中央路的围挡后慢慢成型。它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告别,也不是对未来的盲目追逐,而是华贸中心用“大都会现代生活引领者”的初心,把老商圈的记忆与新生活的需求,织成了一张属于南京的、温暖的“生活网”。当明年华贸中心全面开业时,或许我们会看到:银杏叶落在中央路的石板路上,老居民在复刻的书报亭前读报,年轻人在运动场挥洒汗水,宠物在草坪上追逐阳光——这,就是老商圈焕新后,最生动的南京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