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学子携海南千年黎苗文化“跨海”入江南
2025-08-30 11:17:00  
1
听新闻

  8月20日至27日,江苏大学“苗韵海之南”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海南海口,江苏镇江,以“非遗守护+文化振兴”为核心,开展为期七天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从黎苗织锦到蜡染技艺,从老街探访到艺术体验,10名大学生志愿者携手地方传承人,为100余名海南当地和江苏青少年与社区群众带来沉浸式文化课堂,让千年非遗在青春手中焕发新光。

  黎苗瑰宝:织染之间见匠心

  “原来蓝靛染布会像大海一样呼吸!”8月21日上午,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内,10岁的黎族男孩小林盯着志愿者演示的蜡染工艺惊叹道。团队志愿者以动态PPT解析黎族传统纺染织绣的“绞缬”古法,讲述纹样中的图腾传说。下午,团队联合地方讲解员,为参观者导览非遗展品,并走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春兰工作室,参观者亲手体验蜡刀绘图、蓝靛浸染的全流程,当孩子们的作品在阳光下晾晒时,蓝白交织的布匹仿佛承载着山海对话。

  老街寻根:非遗技艺的都市新生

  8月22日,团队穿梭于百年南洋建筑间,探访海口非遗展示馆,学习海南特色文化如椰雕、琼剧面具的历史脉络。随后,团队前往海南非遗艺术馆,开启“体验式课堂”。在老师指导下,志愿者与青少年共同制作黎族藤编小器皿,或用环保材料仿制苗族银饰。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争相展示作品,“我要编个船型屋模型!”“银铃铛能响出雨林的声音!”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在老街巷弄中碰撞融合。

  带回“海岛密码”:沉浸式分享点燃文化传承

  “在海南,黎族的阿婆告诉我们,织锦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是祖先写在布匹上的诗篇。”在江苏大学教室里,团队成员吴雨诺正向同学们展示着从海南带回的精美黎锦实物和蜡染作品。她凭借丰富的图片、视频以及亲手制作的蜡染布,深情讲述团队成员探访国家级传承人刘春兰工作室,学习古法染布技艺的经历。

  走进镇江桃花坞社区活动中心,团队成员王拔坚结合在骑楼老街探访的见闻,向社区居民介绍海南椰雕、琼剧面具背后的历史与南洋风情。随后,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社区居民和孩子们尝试用环保材料仿制黎族藤编小器皿、绘制简化版的黎苗纹样。

  当黎族织机的经纬线在千里之外的江南课堂重新交织,当海南蜡染的靛蓝纹样映现在镇江社区的展示墙上,黎苗文化在青年手中完成跨越时空的接力。“非遗传承如同海风,要吹进日常生活的每个缝隙。”团队成员深有感触。(通讯员 张明亮 陈隽文 王拔坚 吴雨诺)

标签:匠心;黎族传统纺染织;黎族藤编小器皿
责编:王婉娟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