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大运河水利文化与工程智慧,感受世界遗产的工程底蕴,7月13日,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暑期实践,前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探寻运河脉络 传承文化基因”主题实践活动。
第一站: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是“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刚踏入展厅,眼前的“运河全景沙盘”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长达1794公里的大运河如一条银带,串联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沿岸的城市、码头、桥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队员们围在图前,指尖顺着河道缓缓移动,仿佛沿着历史的脉络回溯。展厅内,古代运河的河道模型尤为引人注目:邗沟的弯曲河道、通惠河的闸坝系统、江南运河的网状支流,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巧。
第二站:运河上的舟楫
第二站是“运河上的舟楫”展厅,这里陈列着各种古船的模型和实物,从漕船到商船,从渔船到官船,应有尽有。在“漕运船舶”展区,一艘的隋唐漕船模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尖首阔尾的造型、底部微微上翘的弧度、两侧的“披水板”,这种设计既能减少航行时的阻力,又能增加载重量。旁边的“水利设施”展区,展示着古代运河的“翻水坝”“石闸”模型,这些设施通过机械结构调节水位,保证漕船顺利通行。
第三站: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是“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这里展示了运河边上的民俗、工艺和饮食文化。队员们首先看到的是扬剧的服装和乐器,比如扬琴、二胡,这些乐器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运河的故事。接下来是舟楫制造工艺的非遗展示,展柜中陈列着用传统方法制造的木船模型,还有榫卯结构的样品。舟楫制造工艺是大运河的重要非遗,古代工匠用手工打造的木船,不仅耐用,而且符合流体力学,是古代运河运输的重要保障。
实践感悟
本次暑期实践,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更深刻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现代专业知识的联系。古代运河的水利系统、舟楫制造工艺,其实是早期的流体机械应用,比如船闸的设计利用了水的压力和流动,漕船的船型设计符合流体力学,这些都为现代流体机械技术提供了灵感。队员们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把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为传承运河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