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位于江淮官话与吴语交汇的方言过渡带,这里的方言不仅保留了古汉语的诸多语音特征,更融合了漕运文化、湿地渔耕等地方特色词汇。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与普通话的推广使用,这片语言湿地的方言正面临严峻挑战,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为此,6月27日至7月2日,江苏大学“乡音驿守”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盐城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方言保护专项调研。此次调研人群主要为盐城市区东闸社区各年龄段居民,旨在记录盐城方言使用现状,探索盐城方言保护措施,为语言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调研开始前,团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系统筹备工作。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团队系统学习了方言调查的标准方法,并且根据盐城地区方言分布特点与不同年龄段人群,分别制定了差异化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在后勤保障方面,实践队队员提前联系了调研点的社区居委会和文化站,获得了当地的支持与配合。
方言流失,三代人的语言断层
团队采用微观社会语言学方法,以社区网格为单位进行抽样。在东闸社区的7个居民小区中,选取三代同堂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方言能力、方言使用频率等。团队成员采用录音与书面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了社区居民在不同场景下的自然语言。
调查当地儿童的方言使用情况时,团队通过对多名6-12岁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与互动访谈发现,当代小学生群体的方言使用场景很少,并呈现出“听得懂但不愿说”的普遍现象。 “老师要求上课必须讲普通话,”一名二年级学生坦言道,“在家里也只有爷爷奶奶说方言。”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小学生,了解小学生群体的方言使用场景以及对方言的看法,并用手机录音。张清钰 供图
调研中最令人动容的,是老人们用地道乡音叙述往事的情景。通过对社区老年群体的调研采访发现,老年人群以方言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使用语言。
而通过与他们的进一步交流可知,老人的家庭成员中方言的使用率不高,他们的子辈成员大多同时使用方言和普通话;但到了孙辈,大多只能听懂却不会说。一些特色方言表达正在年轻一代中消失。
图为团队成员进入一户居民家中,了解其家庭内部的方言使用状况,询问对方言保护的看法与建议并记录。王佳妮 供图
在实地调研后,团队成员对采访和问卷进行总结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多数居民认同方言的文化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年轻一代使用方言的场合在逐渐减少。家庭中,祖辈的方言难以传递给子辈;校园里,普通话始终是主流;社交时,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通用语言。研究发现,这种代际断层使得许多独具特色的方言表达正逐渐被遗忘。
老幼共学,唤醒乡音记忆
面对调查结果,为进一步促进方言保护与推广,传承这一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团队联合社区中心开展“老幼共学班”活动,邀请老人担任讲师,讲授日常方言用语、方言故事、童谣等。
图为老人志愿者正在向团队成员讲述记忆中的方言故事。俞沁妍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听老人志愿者用方言歌唱地方童谣,并用手机录音。张清钰 供图
项目负责人表示,这种教学模式既保留了方言的纯正性,又让年轻人系统地了解到地方语言文化,他们会一直做下去。(通讯员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张清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