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一个名字与秋瑾齐名的女性,被誉为“南秋瑾,北青霞”。今年四月,应全国杂文交流协会之邀赴开封笔会,我终于见识了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的庐山真面目,并真切地感受到她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上午,我们怀着敬仰之情,走进了位于开封市北土街刘家胡同的刘青霞故居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青灰色的石碑,上面刻着“刘青霞故居”五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特别醒目。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门的影壁墙上是刘青霞的画像及生平简介。门口左右两侧立着两面小石鼓,犹如把门的士兵,静静地守护着这座百年老宅。
踏入故居,便被那古色古香的庭院布局所吸引。这是一座清末民初时期建造的古朴典雅的四合院,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得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散发着古朴的韵味。这便是刘青霞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似乎都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七十余间房屋,每一扇门上都挂有圆形的大红灯笼,处处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院子里种植的冬青、银杏、海棠、石榴等花草树木,绿意葱茏,将古朴的院子点缀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故居外墙旁边长着一棵高大的榆树,应该是有些年头了,它无声地陪伴着刘青霞曾居住过的旧宅,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刘青霞,原名马青霞,1877年出生于河南安阳一个显赫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马丕瑶曾任“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任两广总督,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被人尊称为“马青天”。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为马青霞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道德与精神基础。自幼,她便饱读诗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聪慧过人且心怀天下。18岁时,她嫁入河南首富开封尉氏县刘耀德为妻,遵从夫姓,改名为刘青霞。刘耀德家中当时是河南首富,曾挂过“双千顷”牌,外号刘半县,并拥有钱庄、当铺一百多家,为当时中州首富。青霞嫁到刘家7年之后,丈夫因病去世,当时刘青霞年仅25岁。
刘青霞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她跟随二哥马吉樟前往日本考察实务。在日本,她结识了孙中山、鲁迅、秋瑾、黄兴等众多革命志士,深受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加入同盟会,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留日期间,她慷慨解囊,先后捐资两万多元创办《河南》《中国新女界》等杂志,并出任《中国新女界杂志》编辑,她以笔为枪,坚守宣传“阵地”,成为一名英勇无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鲁迅先生曾多次在《河南》上刊发文章支持革命,并对马青霞的胸怀和胆识赞赏有加,以“才貌双全”、“中国女杰”两匾额相赠。
回国后的刘青霞,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和教育救国的实践中。她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于是先后资助过多所学堂,把女子教育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1908年,她在尉氏县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开创了河南女校的先河。此后,她又分别捐银资助尉氏高等小学堂、中州女学堂附小及中州公学,甚至远在北京的豫学堂也得到过她的慷慨捐助。除了资助学校,她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创办实习桑园;捐银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创办孤贫院等。这些学堂和公益设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推翻清政府、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辛亥革命期间她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曾担任北平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平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平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等职。在民国初年,她被推选为河南国民捐事物所总理,并积极参与京津地区妇女要求参政的运动。
“平生慷慨不吝金,百万白银为中华。” 刘青霞不仅在教育和公益领域倾尽全力,还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拥有的巨大财富献给了国家和民族。1913年初,她亲赴上海面见孙中山,表示愿将家财捐献国家,支持革命事业。孙中山对她的义举大为感动,挥笔写下“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等匾额相赠,以表彰她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1921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了解到刘青霞的情况,提出让她出任河南省教育厅长,振兴河南的教育事业。她毅然把自己家中价值300万的财产清单和现洋120万元亲手交给了冯玉祥,用于支持河南教育事业。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刘青霞的书信、照片、手稿以及她曾经使用过的物品。玻璃柜里,陈列着刘青霞生前曾佩戴过的饰品和生活用品,诸如耳坠、凤冠、项链、手镯、簪子、茶碗等,上面似乎还有她的体温。那些泛黄的信件和每一个老物件,都有刘青霞用过的印迹,尽管时光已过去一个世纪,物是人非,但她的名字和这些用过的物品一样,依然泛着珍贵的光,为今人所铭记。看着这些稀世的文物,我仿佛穿越时空,内心被那份坚韧与信念深深触动。刘青霞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女英雄。她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进行教育的宝贵遗产。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的指引。
1923年,刘青霞因长期操劳,因病离世,享年四十六岁。她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革命事业,她不仅关怀桑梓,更是心系天下。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李大钊、陈独秀尊称她为“马先生”;革命党人把她和秋瑾一样看成是女中豪杰。“南秋瑾、北青霞”,在民国初年的大江南北广为流传。青霞撰写的《祭秋瑾文》中,这样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女杰为救国而死,死得悲壮,死得其所,壮哉!壮哉!”言为心声,这里岂止是在祭奠秋瑾,难道不是在抒发自己的一腔豪情吗?!这也正是刘青霞的人生写照和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