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城市学院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拾光乡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为核心,在苏州林渡暖村开展系列实践活动。青年学子用专业所长激发乡村活力,书写艺术助力振兴的青春答卷。
苏州城市学院供图
出征动员会上,指导老师程承点明本次实践核心,以“水墨传情·苏韵新生”为主题,即以艺术创意激活乡村文化基因、推动产业升级。由此,团队确立了深挖文化根脉、设计特色文创、美化公共空间三大任务方向,誓言以脚步丈量土地,创意连接古今。
苏州城市学院供图
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以“水墨传情·苏韵新生”为主题,设置三大核心模块:一是沉浸式研习苏州园林美学、吴门书画技法及“刚柔并济、崇文重道”的苏州精神内涵;二是开展社区宣讲技巧、青少年沟通方法、新媒体运营策略等实用技能培训;三是组织应急沟通能力实训,培养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特别邀请吴门扇艺传习所研究专家解析近现代艺术家吴湖帆、祝嘉的美学革新精神,通过经典画作吴门扇艺画作案例,揭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
实践团成员进行理论学习。苏州城市学院供图
实践团队指导青少年完成从临摹扇面到创作文创的进阶实践。特别开发的“一日书画师”体验课,融合宣纸制作、水墨晕染等传统技艺,配套设计的四季主题书签、扇面DIY套装等产品,实现美学教育与文旅经济的双向赋能。
实践团成员进行艺术创作。苏州城市学院供图
暖村导览中,古韵新意交融。队员灵感迸发,于纯白队服上进行即兴创作:烟雨水乡、叠翠稻田、古村轮廓……这些“行走的艺术品”,是青年与乡土的深情对话,更是创意落地的生动序章。
设计的文创作品。苏州城市学院供图
墙绘组秉持“融合创新、彰显特色”,将林渡记忆与当代风貌绘上墙垣。直面35℃以上的高温,队员摸索“晨光作笔、余晖为墨”错峰模式:破晓勾勒线条,正午研讨休整,薄暮挥汗填色。头灯手电光束交织,绘成村里最亮的“创作星图”。数日后,一幅幅画卷于古墙绽放,老旧村舍重焕生机,化身村民休憩的“文化新地标”。
墙绘是乡村“立体名片”,文创则是可携的“微型暖村”。受高筠老师“扇载万物,情寄四季”启发,队员以吴门苏扇凝练林渡四季流转。春染竹篁青绿,夏绽初荷嫣红,秋拢初熟杏黄,冬凝湖水幽蓝……每一件文创,如徐徐展开的林暖村四季图卷,绘就不尽的诗意栖居。团队更延伸设计——水乡纹样融合现代的包装、四季扇面元素的布袋、定格乡野瞬间的徽章,让“林渡记忆”行至远方。
墙画。苏州城市学院供图
指导老师朱琳表示,该项目被列为2025年苏州市社科普及惠民扶持项目,通过构建“高校-社区-乡村”联动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文化传播生态。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承以“美”育德、以“创”赋能的双重使命,带动更多团队投身乡土建设,助力万千乡村在文化滋养、创意驱动和青春力量的聚合中,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华章。(通讯员:苏州城市学院何纯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