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庄镇:人大代表专“暑”行动,多维度护苗一“夏”
2025-07-12 19:56:00  
1
听新闻

  “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让机器人跑起来吗?”孩子们纷纷举手,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正值周末,江庄镇铙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坐满了前来参与活动的小朋友。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江庄镇人大主席团、人大代表和全科联络员的有力推动。

  “去年村里的暑期课堂办得真不错,希望今年能够继续。”近期,在人大代表走访调研中,有村民反映了上述需求。为此,江庄镇人大主席团在汲取去年活动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嵌入青年群体专业力量,推动服务形式与内容实现双重升级,彰显了基层人大服务民生、参与社会治理的担当,全力守护青少年度过安全、充实、有意义的暑假。

  统筹“一盘棋”架构,助解暑期托管的“急难愁盼”

  活动前期,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时了解到,辖区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少年儿童群体因成长环境特殊,普遍面临心理关怀缺失、学业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此,镇人大代表向镇相关部门建议,今年“暑期班”以“精准画像+普惠共享”为核心原则,构建“人大代表+村委会+志愿者”协同模式,通过三大举措实现“组织带娃”:绘制“需求地图”,全面摸排并梳理出“课业辅导、心理陪伴”两大核心需求,确保服务精准对接;保障公平参与,面向所有特殊少年儿童开放报名,杜绝“选择性帮扶”;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善良的话”情景对话、“心愿树洞”倾诉等互动小游戏,帮助留守儿童释放孤独感、建立情感联结。这种“精准化需求对接+普惠性资源覆盖+情感化互动服务”的模式,不仅为特殊少年儿童群体提供学业与心理双重支持,更以制度化、常态化的“组织带娃”机制,让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精准覆盖特殊群体。

  整合“一揽子”资源,助选符合成长的“缤纷课程”

  在今年的暑期教育活动中,青年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创新赋能”优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人大代表联络站等阵地,精心设置11个“暑期课堂”班,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起“多方协同、内容多元”的暑期教育服务格局。镇人大主席团同时以青少年需求为出发点,联动教育界人大代表深度挖掘志愿者专业特长与辖区特色资源,通过多元化课程供给,助力暑期班打造涵盖法治宣传、安全自护、心理教育、文明礼仪、科学益智、作业辅导等多元领域的特色课程体系。为筑牢暑期安全防线,暑托班创新实行“人大代表+村干部+志愿者+应急联络员”协同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制度化、精细化,同步制定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把“防溺水”“规范用电”“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纳入必修课,切实强化少年儿童的安全防护意识。

  在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方面,暑托班既注重传统文化浸润,又强化理想信念培育:通过“非遗进课堂”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魅力;通过人大代表宣讲“贾汪正能量身边好榜样”故事,引导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人大代表更凭借“专业背景+创意活力”为课堂注入“新元素”——计算机专业代表开发“机器人编程体验课”,指导学生搭建机器人、编写指令,吸引30余人参与;艺术专业代表策划“非遗手工周”,带领青少年体验剪纸、绘制团扇、毛笔书法等创作,累计完成作品60余件,让“缤纷课程”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沃土。

  推动“一条链”升级,助构具有特色的“江庄品牌”

  为让暑期教育服务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长效化品牌”,江庄镇人大主席团以“需求—资源—服务—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为抓手,推动“江庄暑期课堂”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特色模式。通过建立“家长问卷+代表走访+儿童反馈”三维评估机制,镇人大定期收集课程效果与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深化家长沟通合作,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发起“家长志愿行”,鼓励有特长的家长自愿担任“课业辅导员”“安全监督员”;开设“家长讲堂”,邀请家长分享职业故事,实现“家校角色互换”。这种“透明化管理+参与式共建”的沟通模式,不仅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合伙人”,更以家校同心的合力为“江庄品牌”注入了温暖底色与持久动力。

  从孩子们在机器人课堂上的热烈互动,到非遗手工作品展览中的欢声笑语,江庄镇人大主席团以“民生需求”为哨声、以“代表行动”为纽带,通过“一盘棋”统筹、“一揽子”整合、“一条链”升级的系统性实践,不仅让暑期课堂从“解困式托管”蝶变为“成长式教育”,更探索出基层人大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这场由人大代表带头参与、志愿者与家长共同支持的专‘暑’行动,既精准回应了特殊儿童群体的情感与学业需求,又彰显了基层人大在服务民生中‘想在前、干在先’的责任担当。”江庄镇人大主席岳桂香表示。

  (供稿人 靳飞翔)

标签:统筹;急难愁盼;架构
责编:王婉娟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