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变的家园——《江水悠悠 芳华如梦》读后
2025-07-11 21:3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明  
1
听新闻

  《江水悠悠 芳华如梦》是杨谊创作的一部以她的故乡——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芜湖从春秋时代便称作“鸠兹小镇”,到晚清期间已开埠通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小城。小说通过226个小故事的巧妙串联,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叙事结构,这些小故事既独立成篇,又紧密相连,读者可以从任意一处进入,每一处又能与其他各处碰撞出新的意味。整部小说像芜湖的一份文学档案,全景式地记录那个时代的社会全貌与人心驿动,以“怀旧”的底色和背景,以现代视域下的“地方性书写”,作者在不断地重构“故乡”之后,坚定地走出芜湖,走向世界。故乡,在这里构成了她家园岁月流变的精神坐标。

  刘芳华一家几代人的家族命运,是一条贯穿作品全篇的明线。从刘裁缝看杀头吓破胆去世,奶奶生前将刘芳华送给吴清涛当童养媳,11岁的弟弟和7岁的妹妹被母亲同样送去当童工和童养媳开始,直到与其相关的许多细节、情境、人与人之间织就的社会关系网的呈现,是小说的整体面貌,是对人物、具体个人精神的关注,是试图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立足之处的一种“简单的深刻”。作为出生在长江中下游又长期远离故乡的我,这样家长里短的故土故事从小耳濡目染,小说的推进非常符合我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作品其实是对“还乡”与“寻根”的另类表现,之所以用“另类”,是因为中国作家都特别擅长书写故乡,作为离乡多年的作者,杨谊对这个主题的处理,与中国八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思潮似乎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看起来简洁、简单,实际上丰富、深刻。

  正史之外的“简单书写”是作品的第一条暗线。慈禧太后从14岁出场到她执掌47年的清政府差不多与她一同消亡,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同时出现,特别是仅存37年历史的民国,充满动荡与变革,包含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大历史的剧变,都是一笔带过,但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宏大意义的描述;苏轼、汤显祖、吴敬梓、李白、苏东坡、杨贤彬,还有黄梅戏、《松花江上》《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延安颂》《马路天使》等,各个时期的诗歌、词曲,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一种隐痛、精神和希望,是对芜湖古城文化余绪的另一条暗线;炒瓜子、米市之首、洋火厂、铁画产业......各个行业的兴盛和变革发展,是芜湖经济活动在漫长岁月中所留下的痕迹,这是作品的第三条暗线。明线、暗线共同交织成生活的万象,小说的日常性书写,其实内涵着精神的追问和精神的指向。

  刘芳华读私塾、刘师娘梳头、裹脚的女人、医生相好的、小舅子诉苦,斗鸡、认字、罢工、二十四孝......众生万象的生存状态,日常的生活节奏,平静重复,隐现微澜。以晚清、民国初年的江南小城作为作品的支点和支撑,用重返时间河流的形式洄溯过往,真正地直面现实、直面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在那样一个虚弱多变的时代,这样的描述是非常不容易的,小说里面有很多的日常突发事件,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看来可能难以想象,但是主人公在他们知命之年的时候,虽然有着沉重的压力、但依然继续顽强地生存着。丰富的人物和历史细节,不仅呈现出大量的地方性文化,更让我们看到丰富驳杂、众声喧哗的面影,看到时代和人物之间内在的幽深,以及时代的精神主体:匆忙、纷乱、脆弱、动荡、无序、无奈、坚韧。

  如果把小说的气味比作一杯香茶,《江水悠悠芳华如梦》首先散发出的是植物若有若无的淡淡清苦,这种清淡的苦涩首先投射在人物塑造的留白与情绪的弱化中,情绪的书写仅仅止于隐痛,不去触及失去至亲或至爱时的撕心裂肺,即使写绝望或痛苦也是轻轻掠过,情感整体上内敛克制,不强烈却持久绵长。细究人物命运,那些生活在当下却有所坚守的人和以不同方式隐逸的人,其言其行都能够从不同侧面折射一个时代的精神症候,其中隐藏了大量的悲情因子,有一种“冷”的底色和“苦”的味道;其次是清淡温和的泉水,作品对小城的文化伦理、邻里关系、生存形态平铺直叙,对这些现实的人生状况、生命形态进行“原汁原味”地描述,让我们感到芜湖这座江南小城及其历史本来就是漫无边际、变动不居的,任何生命瞬时的捕捉或历史片段的概括,流变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没有时间的暌隔。其后是轻盈纯净的阳光、清甜的草木花香的气息,在阅读的时候,觉得像和一群亲切的老友在说话,和曾经熟悉的故人在交流,感觉时间在倒流,已经远去的岁月又回来了——人又重逢,花又重开,家园重归。当我们掩卷深思,慢慢品味,那隐含在文字中的浅浅乡愁、袅袅乡音,让人欲罢不能、心颤不已!

标签:芜湖;芳华;小说
责编:张雅倩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