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运河遗韵,探寻非遗之声
——扬运探行实践队扬州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2025-07-10 09:41:00  
1
听新闻

  大运河,这条古老的水上动脉,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变迁。它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脉,滋养了半个中国的文明。在扬州,这座被誉为“运河第一城”的城市,大运河的遗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2025年7月4日至5日,江苏大马克思院“邂逅运河遗韵,探寻非遗之声”扬运探行实践队,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爱,踏上了探寻大运河文化之旅。

  7月4日,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东关古渡,走进了一幅运河与古渡交织的“历史画卷”。

  孙正阳和赵之御担任本次实践的讲人,带领大家把握东关古渡的历史底蕴、领略运河遗韵之美。扬州东关古渡,作为扬州最古老的渡口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唐代,这里已是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交通要冲,舟楫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诸多佳作。漫步于东关古渡,踏上青石板路,古渡码头的牌坊庄重古朴,仿佛在向实践队员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孙正阳带领队员们重温东关古渡的历史脉络。东关古渡在隋唐时期时因大运河的开通而繁华,扬州凭借大运河成为“东南第一商埠”。宋代,东关古渡作为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依旧重要,是扬州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见证扬州的兴衰。元代,大运河贯通扬州城,东关街成为盐运管理中心。明清时期,东关街盐业繁荣,街市兴盛;清代,商业经济发展至空前繁荣,成为文化集聚地。然而,随着运河水量减少,东关古渡的交通地位逐渐下降。如今,东关古渡已开发为扬州古运河的著名景点。

  随后赵之御带领大家鉴赏东关古渡的遗韵。沿着古渡口的青石板路缓步而行,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之上。矗立在渡口的牌坊,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庄重威严,它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古运河在晨曦的薄雾中,闪烁着粼粼波光,河水悠悠流淌,它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思念。河畔的古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与远处的文峰塔遥相呼应。漫步在这充满韵味的街巷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7月5日,队员们走进了大运河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中极具标志意义的建筑。这座形似“船闸”的现代建筑,设计师以运河“水”为魂,通透的玻璃幕墙映着天光云影,使建筑与运河水脉浑然一体。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物、复刻的古船模型、非遗表演等,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从“运河家国”展区了解运河的形成、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联,到“运河上的舟楫”展厅感受古代航运文化,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地感受着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扬州之行,扬运探行实践队于古渡口的青石板路上,感受着运河的历史余温,深刻领悟到非遗在运河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实践队成员们感慨,这场实践活动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化探索,它更像是一场触动灵魂的朝圣之旅。他们坚信,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作研究的引擎,以青春之名,扛起传承运河文明、守护非遗瑰宝的重任,定能让千年运河的悠悠遗韵与琅琅之声,在绽放更为夺目的华光,化作连接古今的文化虹桥,让运河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落幕。(江苏大 马克思院 孙正阳)

标签:运河;大运河;扬州
责编:王婉娟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