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深入推动教学的改革创新,强化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积极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这一理念也为月苑一小的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构建育人新范式:AI驱动科学素养进阶
玄武区是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作为实验区的成员校,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以“创想—联结”科学+创新项目为突破口,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智联发现者学院”,构建一个儿童与AI协同共生的学习新生态,让科技真正成为儿童智慧成长的“催化剂”。
“智联·发现者学院”以AI赋能儿童科学教育,打造个性化学习、STEAM融合、人机协同的新范式,构建数据驱动的创新育人生态。“智联发现者学院”提出“AI学伴”这一核心载体,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个性化学习支持,为每个孩子构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成长路径。在科学教育中,AI学伴不仅是助手,更是进阶式学习的引导者:小学低年段,它以“现象翻译官”的角色助力儿童观察与描述,激发科学兴趣;中年段作为“项目小管家”,推动问题分解与协作探究;高年段则成为“方案优化师”,支持创新设计与成果迭代。这一全链条支持体系,让儿童从科学世界的体验者,逐步成长为科技产品的创造者,真正实现“智慧的学、能动的学、显性的学”。
课堂实践新突破:人机协同解码生命奥秘
月小科学组作为“智联发现者学院”项目的先行者,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开展相关研究。近期,科学组的老师们以《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的教学为载体,率先实践“儿童+AI”科学育人新范式,为“创想联结”科学+项目提供鲜活样本。借助AI的语音图像交互,将学生模糊感知转化为科学描述,降低观察记录难度,培养观察的系统性与准确性。
课堂上,AI共学者化身“现象翻译官”全程参与教学。在“AI共学观察”环节,学生分组培育绿豆时,只需对终端说出“绿豆种子刚放进土里什么样”,AI即刻推送规范描述模板,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纹理等维度细致观察。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上传豆芽生长照片后,AI能自动标注根、芽部位,并生成动态对比图表,将抽象的生长过程可视化。“以前写观察日记总不知道怎么写,现在 AI 教我用科学家的语言说话!”二年级学生展示着自己的生长记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教研团队新协作:打破壁垒共研未来课堂
此次课例成功落地,得益于学院“1+X”教研团队的深度协作。科学教师设计探究任务,信息技术教师调试AI程序,AI工程师优化图像识别算法,三方联动将《植物的一生》转化为“现象观察+人机交互+数据生成”的立体课堂。
展望未来,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智联发现者学院”将以《植物的一生》课例为起点,持续深化“科学+AI”融合研究。依托“1+X”教研团队协作机制,更多跨学科创新项目将陆续孵化,从智能环保装置到生活场景优化,不断拓宽儿童科学探究边界。学校将继续锚定教育数字化转型方向,在探索中迭代育人新范式,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AI赋能的科学世界里,成长为敢于创新、善于联结的未来探索者。我们也将继续深化这种“创想—联结”:既联结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学习轨迹,也联结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互补优势,让科技真正成为滋养儿童终身学习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