弶港醉螺滋味长
□ 黄海
站在家乡东台弶港的滩涂上,黄海熟悉的咸湿海风扑面而来。远处,退潮后的滩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成片的黄泥螺养殖区整齐划一,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滩涂,如今已成为渔民们精心耕耘的“蓝色粮仓”。
记得儿时跟随祖父和父亲赶海,滩涂上密密麻麻的黄泥螺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那时的渔民驾着舢板,在风浪中讨生活,黄泥螺不过是众多海获中的一种。随着海洋资源的日渐枯竭,渔民开始思考:如何与大海和谐共处?退捕为养,科学用海,成为必然的选择。
弶港沿海有着绵长的海岸线,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在此交汇,不仅有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形成淤涨型滩涂,而且带来大量的藻类、浮游生物在这里集聚,长年累月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油性涂泥,为黄泥螺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渔民像呵护孩子一般精心照料这些滩涂精灵,从育苗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养殖区的划分、水质的监测、饵料的投放,无不体现着现代渔业科技与传统经验的完美融合。
醉螺的制作更是一门艺术。七十多岁的王美凤,是东台市海达食品公司的老厂长,有着二十多年醉螺加工经验,一提起制作醉螺的技艺便如数家珍: 首先选螺要精,必须是体大壳薄,腹足肥厚;其次吐沙要净,泥螺必须是在适温的澄清海水中充分吐沙;最后醉制要恰到好处,就是把控好渍制的配方比例,制作醉螺的过程,可谓是一场时间和耐心的对话。渔民世代相传的秘方,经过现代工艺的改良,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确保了食品安全。前不久,这一独特的技艺入选江苏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品的醉螺,清香脆嫩,咸甜适口,无论是就着白粥,还是作为餐桌上的一道小菜,都会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据《东台风物志》记载,弶港醉螺还有补肝肾、润肺、明目、开胃生津之功效,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巴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醉螺。走进村子,空气中弥漫的醉螺香气,也许是乡愁最动人的注脚。
如今的弶港,一幢幢小楼鳞次栉比,渔民们的笑脸比阳光还要灿烂。弶港醉螺声名鹊起,畅销大江南北,借助互联网平台,更是走出了国门,成为家乡的一张亮丽名片。昔日小醉螺,今朝大产业,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更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从传统捕捞到现代养殖,从简单加工到成为非遗技艺,黄泥螺的蜕变,正是家乡发展的缩影。
每次回到家乡,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品尝醉螺,那独特的鲜香总让我想起爷爷布满皱纹的笑脸,想起渔民在滩涂上忙碌的身影,想起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蜕变。醉螺的滋味,是乡愁的味道,是奋斗的味道,更是希望的味道。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滩涂上,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