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中学
□ 端家达
今天稍上点岁数的人,应该都会知道朝阳农学院和电影《朝阳沟》。前者能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的先进典型,后者作为一部地方戏曲片(河南梆子)在全国产生过影响,二者其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好地切合了当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于是便连带着作为汉语词汇之一的“朝阳”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时代特征,一些单位和组织竟纷纷改以“朝阳”为名称,原本溧水石湫公社的西大大队,在这股热潮中改作了“朝阳大队”。
地处公社东部几个大队,由于离石湫中学较远,便联合创办了一所中学,因为校址在朝阳大队地界,便叫作了“朝阳中学”(最初叫“农业中学”,所以又简称“农中”)。
我由朝阳小学升至朝阳中学读书已是1977年秋了,此时离朝阳中学创办已过去近十年。照理说,一座学校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应该很像样了,但是事实上一言难尽。
学校创办之初是一座“完全中学”,即初中、高中齐全的中学,到我就读时已降格成初级中学了。说是中学,其外观比之现在的多数乡村小学也不如,就两排做教室的平房,孤零零地横在一个小土山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学校一般都有的围墙、大门之类,更没有个校牌;操场倒是有的,就前排教室南面的一块平地而已,不但一下雨就没法使用,而且雨过后好多天地面都稀烂,无法在上面做操或运动,春夏两季,多数时候上面都杂草丛生,似乎更像一块草场,再加上后排教室的北面是一片桑树田,因此,如果是一个陌生的过路人打此经过,一眼望上去恐怕多数会猜想那几排平房是一个副业队、养殖场、林场之类,而很难想到它竟是一所中学。不过如果是上学的日子,又恰好是课间,那就很像一所中学了,因为那几排平房中传出的鼎沸般的人声和在周边漫山遍野追逐打闹的学生,便是一所学校的最好标志。
是的,那时的朝阳中学,算起来就学生数充足这一点还很是像一所不错的初中的。当时的初中是两年制,即学校只有两个年级的学生,每个班级四五十人不等,算起来当时的朝阳中学生数在200人左右;整个朝阳中学,教师只有9位。
我入学之初被编在了初一(乙)班。朝阳中学的老师们没有住校的,上下班都步行,好在他们多数住得离学校都不太远,只有数学老师管民生和语文老师陈国珍夫妇俩,他们住在陆家村,每天都要步行十多里路到朝阳中学来上班,或许正是考虑到他们离学校太远,学校为两位老师准备了两小间茅草房临时住宿,可他们除非下大雪、下大雨,基本不住在这边。
那个年代的生活普遍很苦,物资严重匮乏,老师们中午不回去吃饭,在教室里打个盹,批改作业,下午继续上课。学生们中午也不回家,早上从家里带点饭菜中午打发一下。尽管学习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师生关系和谐,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刻苦,师生间可谓教学相长,学校里常活力四溢。
经过两年的学习,1979年夏,我升入石湫中学高中部,从此离开了朝阳中学,又两年后考上了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算起来我离开朝阳中学至今已45年了,其间它也于新世纪初被撤销了,但我当年在那儿读书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许多人事仍记忆犹新。虽然论教育条件、师资水平和学生基础等,它与今天的中学不可同日而语,但我对它仍怀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它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