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成长的党史课本——回忆外公
2021-06-22 18:27:00  作者:孙少辰  
1
听新闻

  每一位抗战老兵的故事,都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题记

  我的外公叫唐克

  外公离开我们快三年了,是一名1945年入党的老党员。记忆中的他始终精神矍铄,虽然个子不高,但说话掷地有声,让人很容易就想象出老人当年的勃勃英气。小时候我最爱做的事,就是搬个小马扎,坐在他的面前,听他讲以前抗战的故事。

唐克年轻时旧照

  悲痛与仇恨的记忆

  1941年,外公的家乡被日军侵占,他的父亲接受当地新四军大队长委派,准备组织村民武装参加抗日,不曾想遭人告发,回家途中遭到家乡伪保队长伏击,遇害身亡。那一年,外公只有14岁,无兄无弟,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孩,母亲害怕伪顽势力加害于他,就让他外出到亲戚家避难,外公从此离开了家庭。然而父亲的遇害,给他留下了悲痛与仇恨的记忆,目睹着日伪军的暴行,国恨与家仇交融在一起,终于促使外公在1942年8月,投奔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穿上了军装,成为了新四军四师的一名小战士。“当时我决定参军,是瞒着母亲的,因为她一定舍不得,不会同意。”说起瞒着母亲参军的事情,外公的脸上都是愧疚。自从跟着部队走了,他的母亲才得知自己唯一的儿子去了生死未卜的战场,这位老人在伤心欲绝的痛哭之后,边走边打听,竟然跟着部队的足迹,一路步行,在安徽找到了儿子,只为再见儿子一面。“当时母亲一看到我,就塞给我两双她亲手缝制的鞋子。”几十年过去了,外公依然记得母亲为他做的鞋。

  我们就是拼那口气,拼命!

  “我那时用家乡俗话说就是‘到军队当了小鬼’,时至今日,家乡的人提到我,还会说我是‘当小鬼出身的’。”外公曾说,“当时离开家乡,没想过能再活着回来,就是死心塌地跟着部队走,打鬼子!”外公入伍时只有15岁,小小的个子,跟着部队走南闯北。那时由于战场形势不断变化,整天除了打仗就是行军,白天走,晚上行,经常在睡梦中行走,多少次他都差点瘫倒在路边,幸好当时有一位同乡老大哥,叫做汪德胜,外号“汪大个子”,是部队的机枪手。汪德胜对这个同乡小弟一直颇为照顾,外公也把这个扛着机枪的大哥视若偶像,充满感激。1944年11月,外公在七分区三团四连,部队攻打安徽灵璧,白天围城,晚上攻城,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当时我们真的是不怕死,抢着往前冲,‘汪大个子’就是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我真的是不敢相信,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是那么高大,是打不死的。之后我更是和小鬼子拼了命!”这次战斗经历,让外公刻骨铭心。“最后我们成功解放了灵璧,日本人武器再好,也打不过我们,因为我们真是咬着牙在拼,对小鬼子的恨,是到骨子里的,我们就是拼那口气,拼命!”

  吃所有的苦,都值得

  几乎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有穿越死亡的生死经历。“我命好,弹片从脑门上擦过去了,活了下来。”外公指着自己的额头,上面仍有着被弹片刮伤的疤痕。“可是数不清的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唉……”

  阅读报纸和收看新闻联播,是这位有七十多年党龄的老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看到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蒸蒸日上,我觉得我们当时吃的苦是值得的。”外公经常对我们感慨,“中国人要强大,不被欺负,一定要爱党、爱国!”

唐克与战友参观新四军旧址(图中右下方为唐克)

  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

  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外公的故事,正是伴随我成长的党史课本,随着自己慢慢成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我更加理解外公的话语和心情。一百年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却早已不是那个中国,今天的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了自力更生的伟大复兴之路。探索百年光阴,什么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密码?答案只有五个字——中国共产党。

  把最美好的青春

  镌刻进新时代的画卷

  青年朋友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青年。历史的舞台在我们面前展开,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愿我们能从党史中汲取力量,把最美好的青春,镌刻进新时代的画卷。

 (孙少辰)

 

标签:外公;旧址;参观
责编:于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