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书我说 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㊼|千年画魂入江南 丹青神韵照古今
2025-07-10 22:3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曦 邓雯婷  
1
听新闻


千年画魂入江南 丹青神韵照古今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南朝著名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中对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精神。

  顾恺之出生于江苏无锡,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无锡分会场,在江南小调《无锡景》中,“顾恺之”与“苏东坡”等穿越而来,在“溪山第一楼”上一同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当顾恺之的扮演者挥动手中画笔描绘出一幅绝美《洛神赋图》,不仅定格了中国人物画的精髓,也将顾恺之的艺术生命与江南水城无锡紧紧相系。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迁想妙得 深挖传统之根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无锡是顾恺之生命的原点,也是其艺术灵光的初现之地。

  在《晋书·文苑·顾恺之传》中,顾恺之被称为“才绝、画绝、痴绝”。这位奇才成长于无锡,江南的山水灵气早已融入他的骨血。他为人“痴黠各半”,既能在桓温帐下挥洒才情,也会因“倒食甘蔗”的“痴绝”之举令人莞尔;他画艺通神,为殷仲堪画像巧用“点睛之笔”,为裴楷颊上“益三毛”而顿添神采。无锡的聪慧、灵秀、不羁,都投射在这位“中国画鼻祖”身上。

  顾恺之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此外,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盏由他在无锡点燃的艺术明灯,照亮了后世文人画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长路。

  “顾恺之确立中国绘画‘神似’的核心追求,构建‘迁想妙得’的创作思维范式,开创了中国绘画理论系统化先河。”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书画艺术杂志社)馆长顾真真说,顾恺之强调绘画需超越形似,通过线条的疏密、虚实的对比传递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形写神”突破了单纯描摹外形的局限,强调传达对象的精神气质,使绘画从“再现”走向“表现”,成为中国绘画“重意境、重神韵”的思想源头。“迁想”要求艺术家将自身情感投射于对象,“妙得”则是在物我共鸣中捕捉超然意象。“迁想妙得”将艺术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融合,强调想象与感悟在创作中的作用,为中国绘画注入了“写意”基因,使绘画超越对自然的模仿,成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其论点为后世绘画理论提供了核心命题,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体系,使中国绘画始终兼具技法深度与精神高度。

  “顾恺之作画用笔细劲如春蚕吐丝,故称‘春蚕吐丝描’,后世将他创造出来的这一笔法称之为‘高古游丝描’。从宋人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几幅作品中,可清楚地看到顾恺之洒脱飘逸的绘画神韵。”美术史论学者、书法家赵启斌认为。

  历代美术界对顾恺之推崇备至,不吝于“画圣”“画神”“宗师”“画祖”这样的称谓。无锡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蒋循表示,顾恺之是一个全能的画家,除了绘画,他对于诗歌也相当有研究,而且水平很高。《全晋文》中说他曾著有《启蒙记》3卷,文集20卷,可惜皆已失传。他还写过专门的书法论著《书赞》,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书法理论。

原创古典舞《思乡切·女史箴图》

  世代相承 延续文化之魂

  时光流转逾千年,顾恺之的故乡无锡正以更多方式不断唤醒古老的文化记忆,让千年画魂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位于风景秀丽的鼋头渚风景区内的樱花谷,有一个占地约8000平方米的“无锡人杰苑”,由人杰馆、雕塑像、演示厅等部分组成,展示了60多位无锡先贤的生平业绩。其中,“艺术巨擘”展厅内就展示了顾恺之等艺术领域代表人物的雕塑及生平介绍,让每位游客都能在享受自然风景的同时感受到无锡的文化气息。

  从展示到承袭,无锡艺术家们对顾恺之的艺术研究与传承必不可少。

  此前,无锡顾恺之书画艺术研究会联合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共同发起“顾恺之杯”醉美无锡儿童绘画活动,以艺术为桥播撒文化的种子。与此同时,无锡顾恺之艺术研究会女子书画院汇聚了一批热爱书画的现代知识女性,她们潜心钻研书画创作,以研习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与创作思想为根基,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艺术创作手法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为顾恺之绘画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蒋循认为,无锡不少传统画家深受顾恺之、倪瓒等本土先贤影响,其作品尽显江南地域特色,灵动飘逸,独具韵味。他提到,当下美术界多元包容、流派纷呈,对年轻画家而言,顾恺之的艺术思想与审美理念值得借鉴学习,但不必过分拘泥于古人的创作范式。毕竟,美术的核心在于“美”,首先要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

  当谈及当代艺术家如何延续好传统绘画精髓,并在新时代开创新篇时,顾真真表示:“当代艺术家要构建当代语境下的‘新写意’,在‘迁想妙得’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生活体验与全球视野,通过‘扎根传统而不泥古,拥抱创新而不失本’的路径,彰显江苏文化的独特性,让中国书画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无锡人杰苑

  创新形式 再现经典之美

  顾恺之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创作的《女史箴图》,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女史箴图》体现出顾恺之“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绘画特征,如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法表现出宽袍大袖的丝绸质感,并将女性裙带飘舞的特色微妙地传达出来,勾取人物的面容,尤能细处求工,充分体现出作者高度驾驭线描的能力。

  去年,南京原创古典舞《思乡切·女史箴图》成功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南京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南京市歌舞剧院院长管辉介绍:“顾恺之《女史箴图》原图流失、临摹本流落海外却一度得不到妥善保管,舞蹈《思乡切·女史箴图》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此。”该舞蹈用古典舞的手法,加上中国舞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文物盼归”的故事。

  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洛神赋》,以辞采华美、描写细腻为后世传唱。顾恺之则以笔墨寄情,创作出《洛神赋图》,这幅高27.1厘米、长572.8厘米的绘画巨作也成为顾恺之的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洛神赋图》再现了曹植《洛神赋》所表现的文学内容,以流畅劲利而又富有韵律感的行笔刻画出了人物形象。《洛神赋图》的出现,无论对于山水画的独立发展还是人物画的进一步深入推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赵启斌介绍道。

  据了解,《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可惜的是,顾恺之的原作已遗失,目前宋人临摹的四件摹本则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两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今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唐宋风华——数字画境中的艺术世界”展,通过超高清、沉浸式的数字空间,将《洛神赋图》惊艳呈现。据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介绍,展览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游戏等,不仅还原了原作之美,而且再现了当时的盛景,让观众仿佛在时空中漫步。

  顾恺之是无锡最古老、最璀璨的一张文化名片。从绘本到舞台演绎再到数字呈现,顾恺之的传世名画正以不同形式闪耀着夺目光彩。从东晋的江南一隅到今日的活力之城,顾恺之的“传神”之笔,早已化作无锡的文化之魂,如珍贵的春雨滋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邓雯婷 文 马晓康 摄)

标签:顾恺之;绘画;无锡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