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封求助信分别被发往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常州市溧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相关媒体,求助信由家住丹阳市延陵镇的张国良和丹徒区宝堰镇前隍村的景新强发出,他们希望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寻找在贺甲战斗中负伤失踪的亲人张扣喜的后人。
张国良与景新强在写求助信
求助信的执笔人叫张国良,今年已有69岁。张国良介绍,他父亲是丹徒区荣炳前障村人,父辈共有兄妹五人,幼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日子。为了生存,老大出家当了和尚,老二即张扣喜(亦叫张可喜)后来参加了新四军,老三是女儿后到延陵一带当了童养媳,老四即自己的父亲张孝虎,10多岁时为谋生学会了理发,后来流落到丹阳市延陵镇理发并落户。老五是女儿,随母亲流落到宝堰前隍村,即景新强的祖母。
张国良回忆1978年伯父战友到访情况
张国良回忆,1978年夏季的一天,他的父亲张孝虎接待了一行5人,其中一人是丹徒区荣炳前障村的张贵正老人,张贵正当时对他父亲说,这4人先到前障村找张扣喜,因张扣喜家中早已无人,寻找未果,此时正好遇到张贵正,张贵正知道张扣喜当过新四军的事,因此就将4人带到丹阳市延陵镇张孝虎家来了。
据4人介绍,他们是张扣喜当年参加新四军时的战友,转业后在镇江地区(今镇江市)工作,此次来主要是了解一下老战友张扣喜的家境。据来访的战友说,他们和张扣喜曾经一起参加过贺甲战斗,在战斗中张扣喜负了伤,被转移到茅山薛埠镇或溧阳一带养伤。这几个老战友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在抗战时期张扣喜可能在溧阳已成家,还有一个女儿。当年张扣喜负伤之后,这帮战友们仍战斗在各个战场,因此后来对张扣喜的消息少之又少。
贺甲战斗概况
4位战友得知,张扣喜负伤之后生死不明数十年,都唏嘘不已。他们曾建议张孝虎为哥哥张扣喜申报革命烈士,并表示如果需要他们出力,他们可以作为证人。
后来,张孝虎到丹阳市有关部门为哥哥张扣喜申报革命烈士,当时有关部门答复张孝虎,张扣喜下落不明,也没有证据证明张扣喜有子女,没有办法评定烈士。即使被评为烈士,作为兄弟姐妹也不能享受烈士家属待遇。由于当年情况复杂,张孝虎就没有再为哥哥奔波。
一晃40多年过去,张孝虎已经去世,前障村见证张扣喜参加新四军的老人也陆续去世。目前仅存的一点线索是,根据张扣喜战友叙述,张扣喜在溧阳一带很有可能已经成家,而且有一个女儿,张扣喜负伤之后被转移到常州溧阳或今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一带养伤。
贺甲战斗旧址被立碑纪念
日前,丹徒区荣炳园区负责退役军人工作的凌兵兵接到求助信息后,认真仔细查找张扣喜的蛛丝马迹,他们查遍了本地的史料和中华英烈网,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展。
15日上午,寻亲志愿者和张扣喜侄子张国良、张扣喜妹妹之孙景新强致电常州溧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溧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度重视,他们仔细查阅了溧阳市本地的烈士名录和异地烈士名录,但没有查到张扣喜(张可喜)的名字。该局表示,接下来将联合民政、公安部门,继续查寻张扣喜及其家人的户籍资料和相关信息。
张国良和景新强表示,先辈张扣喜参加歼灭日寇的贺甲战斗负伤,86年过去一直下落不明,作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真的于心不忍。不管怎样,他们这次齐心协力作最后的寻找,争取给先辈的在天之灵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