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黄海之滨,创新动能澎湃激荡。在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创新的“火花”从未停歇:金风前沿技术研究院马不停蹄地开展各项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研究,在长柔叶片流固耦合控制等核心技术上取得阶段性突破;盐城氢能技术研发中心攻克了大电解电流密度下电极膜性能稳定性不理想等技术瓶颈,建成国家级CMA认证的氢能产品检测平台;数百米外,华北电力大学制氢气体扩散层中试基地投用,高端钛纤维气体扩散层实现国产化替代——这一幕幕场景,正是盐城以“一域科创”激活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作为盐城践行“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战略的核心载体,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正以破竹之势崛起,聚焦打造全市创新“核中之核”目标,深入推进“小管委+大公司”一体化运营模式,构建起“创新联合体、产业协同链、生态服务网、人才宜创地、制度试验田”五大示范体系。短短一年间,40个高水平科创项目落地,15项科技成果转化,10余项创新应用场景投运,一个引领长三角、示范中国沿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创新极核”正加速崛起。
项目为王
打造科创资源集聚的“强磁场”
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会客厅的动态沙盘前,盐城“双碳”目标的立体画卷徐徐展开:以高铁、高速、高架、空港、海港几何中心为基点,科创园背依城市核心区,联接国家级经开区与高新区。园区按照“上下楼上下游、相邻楼相邻链”的建设理念,根据“1+7+N”的总体思路,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双碳、海洋经济、现代农业七大主题,精准推动“1-10”前沿技术攻关,大力推进“10-100”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紧扣研发实验、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概念验证等方向,靶向攻坚中科院系、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重点项目,七个主题科创中心初见成效,构建起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场景应用于一体的全生态创新体系。
金风前沿技术研究院聚焦18MW级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和应用,通过“院校理论突破—研究院技术转化—产业应用落地”协同模式,引领新型大容量风电装备的制造革新,目前通过算法可以提高机组年发电量(AEP)1%至3%。而与之同栋的国家风电设备质检中心,则通过油品检测等手段,为新技术落地充当“守门员”,为企业节约成本,缩短企业的研发周期,助力新技术推广应用……这一幕楼上楼下的“技术对话”,正是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一楼栋一产业,一产业一生态”理念的生动写照。风电科创中心整栋楼上上下下分布了多家上下游的风电企业和研究机构,以金风科技为龙头,已成立由三峡能源、国电投等企业组成的风电产业联盟,重点围绕长柔叶片流固耦合、漂浮式风机气动—水动—控制一体化、大功率海上风电整机设计等关键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形成强大创新合力,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风电创新中心。
项目引建一线也处处是“拼抢”的火热,新型储能研发测试认证中心、象辑科技盐城研发中心、重塑氢能研发基地纷纷进入试运营阶段,碳丰氢能制氢气体扩散层(碳纸)研发生产基地、中国矿大新型导电剂研发中试平台等项目也马不停蹄地加快进度……每个项目都上演着速度与激情。招商团队以“6+1”工作模式全力出击:周一至周六,招商专员精准对接高科技、高质量、高潜能项目,周日专题会商助推高效落地。“我们不是在见客商,就是在见客商的路上。”园区招商相关部门负责人抹了把汗,眼神却异常明亮。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江苏中心、上海交大江苏未来能源创新中心等项目蓄势待发、即将签约,为园区注入强劲动能。
一年来,园区发展势头迅猛。龙头企业竞相落户,象辑科技、上海重塑、金风科技、星星能源等企业在园区设立区域或研发总部,大院大所持续突破,央企国企不断进驻,高层次人才团队日益汇聚、扎根攻关,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链条。
产创融合
构建技术到产业的“高速路”
作为园区首个“拨投结合”重点孵化企业,国科华创依托华北电力大学氢能技术创新中心对PEM水电解制氢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究,聚焦高端钛纤维气体扩散层这一“卡脖子”技术实行突破。“钛纤维气体扩散层是水电解制氢装备的核心零部件,我们聚焦钛纤维气体扩散层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在气体扩散层的结构设计、自动气流成网、真空烧结等方面的突破,实现了更高的制氢效率,相比进口产品价格降了30%以上。”国科华创新材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总监张心周说,“经过检测,我们现在制备出的钛纤维气体扩散层在结构均匀性、机械强度和电化学性能等诸多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目前,基地正在研发新一代梯度化气体扩散层,以满足未来制氢装备在大电流密度运行下对气体扩散层的要求,在技术上实现从替代到引领。”
技术突破的快速转化,离不开高效的产研协同机制。“我们的气体扩散层技术从实验室到中试基地生产,仅用了一年时间!”国科华创新材科技(盐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科感慨道。这一速度得益于科创园探索实施“前研后厂”协同模式,前端依托大院大所和顶尖科研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后端配套生产基地实现成果快速转化,通过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无缝对接,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这种协同机制带来的高效与便利,同样体现在园区里的其他创新主体上。在氢能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内,多台精密仪器正高速运转,科研人员正操作电解槽评价装置对新型电极膜材料进行性能评估。中心自主研发了高分辨X射线吸收谱技术、四通道电解槽评价装置等,攻克了绿氢制备核心瓶颈,为盐城氢能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楼内专注研发,800米外就是中试车间,中心将制氢设备工厂直接布局在园区南侧,实现技术成果“出实验室即进生产线”。“中心在盐重点开展先进电解水制氢装备研发,推动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及绿氢利用示范,打通从上游发电端到下游用氢端的关键环节。”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氢能技术研究所主任王建强透露,中心还积极引入相关氢能企业在这边落地形成氢能产业链,推动电解水制氢设备、燃料电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本地化配套,已携手上海重塑能源集团等设备制造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电解水制氢装备,并吸引其将未来生产基地落户盐城。
从中试基地对核心材料的国产化突破到研发中心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孵化,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正以前瞻的布局和强大的平台赋能,串珠成链。一条“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检测—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已然在园区内加速成形。
生态赋能
筑造宜创宜业的“未来城”
科创园的魅力,更在于将硬核科技融入舒适生活,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咱们脚下这条518米的‘彩虹步道’,每块地砖都是发电单元,表面覆盖高强度钢化玻璃,承载力达2t/㎡,年发电量达60000kWh。”盐城绿建光电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耀成一边走一边介绍园区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应用,“我身后这样的定制图案彩色光伏幕墙楼梯间,在园区一共13处,它们组成的分布式电网,可以满足路灯以及地下室的照明用电需求。”
步道上的“智能清洁卫士”同样令人瞩目——江苏大陆智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甲虫”光伏板清扫机器人,搭载了步甲全地形底盘与DALU Robotech OS系统,可实时感知障碍物并规划最优路径,双滚刷升降结构配合喷水功能,轻松应对干燥灰尘与潮湿污渍,机器人顶部太阳能充电模块与备用电池组合,实现全天候自主作业,与光伏步道的绿色属性完美契合。
生态赋能的理念,同样深度融入园区的便捷生活与服务。全国首家“碳+AI”无人便利店与一旁的“灵感补给站”机器人售卖小屋相映成趣,为园区员工精心打造了一片集科技体验、休闲解压、绿色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便利店引入分布式能源管理、碳足迹追踪、AI物联网等技术,荷载传感器与AI视觉系统实现无感结算,消费者“即拿即走”,离店10秒内自动扣款;小屋内三台造型各异的智能零售机器人各司其职,无人咖啡机冲泡精准香醇,冰淇淋机带来清凉慰藉,杂粮机则提供健康能量补给。
菁英公寓则是园区为高层次人才打造的“归巢”,124套公寓户型涵盖单人间至四人间,配备智能家电与定制家具,24h超市、餐厅、轻食店、干洗店、健身房、篮球场、足球场等配套业态丰富,以全链条服务、智能化管理和创新社群生态,让高层次人才在“推窗见城”的通勤半径里,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居体验,成为吸引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理想栖息地。
漫步科创园,新型复合风轮风机吸风吐电,零碳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能耗,国内首家“碳+AI”便利店24小时营业,光伏步道在阳光下静静蓄能,“灵感补给站”机器人售卖小屋吸引着年轻创客驻足,氢能广场高效运转实现氢储能的稳定供应,巡逻机器人、无人配送车、光伏清洁机器人……园区以科技为笔,将“风光氢储”的硬核技术与“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编织成网,通过“风光氢储碳海农”七大主题场景的融合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从探索走向场景落地,构建起一座未来城市的“零碳样板间”,助力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