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练素质强基础、外寻协作谋共赢 科技赋能提质效、破局突围求发展
——宁杭支队第一大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
2025-09-06 13:4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毛家奎  
1
听新闻

  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后,原履行单一路政管理职能的高速公路路政大队,改革成为集路政、运政、客管、行管等多项道路执法职能为一体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职能的增加,业务领域的拓展,给原基础就很薄弱的基层高速交通执法大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随着江苏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里里程不断的增加,基层大队管辖里程还在不断增长。人民群众对便捷安全出行和交通执法规范、高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破局突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了基层执法大队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紧迫任务。是坐等上级来规范指导,还是自己破旧立新、迎难而上,杀出一条血路。江苏省交通综合执法局宁杭支队第一大队以实际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内练素质,强基础

  一是探索特色业务素质提升之路。第一大队创新设立“业务研学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业务研学。业务骨干轮流进行领学授课,常态化进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集中学习,开展典型案件交流和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研究,形成典型案件办理、疑难问题处理应对范式,逐步汇聚形成大队特色工作法。为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和疑难问题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业务研学照片)

  二是开设“执法讲堂”进行“大队长说法”“中队长说案”。第一大队积极贯彻落实《宁杭支队学法用法岗位练兵长效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大队长説法”“中队长説案”。大队领导和中队长就急需要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开展说法说案,锻炼队伍培育人才,着力打造一只懂管理、精业务、能干会授式复合型干部骨干队伍,截止目前大队领导已就《浅谈政府采购》、《车辆运输车专项整治》两个课题在支队范围内公开説法,大队中队长也就6起特色案件进行了查处经验分享。大队执法间隙、空闲时刻,学法用法、文件探讨、特色案件查处总结、复盘蔚然成风,骨干队伍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中队长说案”照片)

  外寻协作,谋共赢

  一是协同共建“路损事故快速处置”机制。针对综合执法改革后职能增加、人手紧缺、驻地偏远,事故发生后不能与相对管辖路段短、驻点合理,能迅速到达现场的交警、养排实现同步,严重影响事故快速处置的现实状况。第一大队整合多部门资源,积极协调辖区交警、养排共建“路损事故快速处置新机制”,实行先到先处,共同帮助拍摄事故现场照片,收集当事人信息,清点损坏路产,开展多位一体的路损追偿,保障路产损坏应赔尽赔,同时破解了交通执法力量不足、驻点偏远等现实问题,有效提升事故处置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小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

(路产损坏快速处置机制推行养护、排障培训照片)

  二是协同共建“隐蔽部位联合检查管理”机制。针对桥涵隐蔽部位管理,交通执法、经营公司、养护单位三方重复检查、各自为战、相互依赖的无序现状。第一大队牵头监、管、养三方协同推行“隐蔽部位联合检查机制”。三方统一台帐、明确检查项目、科学确定频次,各以最小的人员投入,综合运用车巡步检、无人机拍摄、桥涵观察镜观查、视频监控查看等方式开展检查,发现问题三方现场办公就地处理。检查中大家共填一套报表,一本台帐,改变了过去三方重复人员投入、重复劳动、相互依赖、漏检频发的无序状态,达到了释放人力资源、提高检查质效的共治共赢目标。

(桥涵隐蔽部位三方联合检查照片)

  三是落实落细“高地联动机制”。第一大队发挥高速与地方交通执法两支队伍一家人的优势,联合辖区交警,积极推动与南京交巡警高速六大队、十一大队以及南京、句容等市属交通执法部门签订了联合执法框架协议,分别于S87宁杭南京主线站、G25句容西收费站、G4221横溪收费站定期常态化开展高地联动,实施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建立以来成效显著,辖区交通运输秩序和安全形势不断向好,群众出行满意度、安全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高速交通执法、地方交通执法、交警联合执法行动照片)

(高速交通执法、地方交通执法区域协作联席会议照片)

  科技赋能,提质效

  一是前瞻性进行大队标准化改造。第一大队借执法战点标准化改造的契机,前瞻性进行数字化指挥室建设。将路面监控、守护系统以及外网统筹性集成于数家化指挥室,为后期多系统融合运用提供可能,创造条件,为智慧执法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

(数字化指挥室照片)

  二是丰富和拓展无人机在执法中的运用。首先积极组织无人机使用培训,先后委派三人参加无人机飞行培训。其次立足自身,用老带新、强带弱等方式自己组织无人机飞行训练,使大队60%以上人员能熟练掌握飞人机操控和实战化运用,常态化在执法证据采集、桥涵隐蔽部位检查、控制区管理、重大节日疏堵保畅、宣传等工作场景进行无人机的运用,有效的提升了日常工作和特情任务工作质效。

(无人机训练照片)

  三是探索推行“路产赔偿远程不见面处理机制”。针对路产案件处理效率低,当事人途中事故到队处理费时费力现实困难,第一大队根据路产赔补偿适用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利用新建成的数据化指挥室硬件设备齐全的优势,创新性提出了“远程不见面处理机制”让当事人“零跑腿”使大队便民服务“再升级”。

(路产损坏案件远程处理现场照片)

  四是定制化研发使用“车载AI智慧道路巡检系统”进行路面病害检测。2024年支队为解决大队在路面病害检查中,费时费力又危险的现状,积极联合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定制化开发研制“车载AI智慧道路巡检系统”。大队积极参与,抢先部署,路政巡查人员驾驶搭载巡检设备的车辆,以80至100公里每小时的车速,正常行驶,一次性自动完成路面横裂、纵裂、坑塘、车辙、拥包等十二类病害检测、拍照、桩号匹配,审核后自动生成检测报告,极大提高了检查效率,基本消除了人工检查、测量带来的风险,大幅减少大队在道路病害检查上人员的投入,有效的提升病害发现的及时性、精确性,为道路隐患的及时排除赢得了主动。

(车载AI智慧道路巡检系统平台)

  五是利用“AI智能电子道路循检系统”开展道路电子巡查。2025年第一大队联合辖区交警对接经营公司,加密路面监控,并引入“AI智能道路循检系统”自动循环开展电子巡查,智能识别交通事故、涉路施工、交通拥堵、路面遗落物等十类路面异常特情,并自动报警,实现了路政巡查的人工替代,提高了各类异常特情的处置效能。

(AI智能电子道路循检系统照片)

  破局突围,求发展

  破局突围以来,第一大队内练素质外树形象,在特色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广泛深入开展交心谈话,真情倾听干部职工心声,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关切,及时化解工作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建立公平有序的内部工作秩序,倡导、营造包容友爱和谐的同志关系和工作氛围。二是根据个人特点个性化分工设岗,极致化发挥个人特长,让人人在大队找到定位发挥作用。帮助干部职工规划职业发展方向,鼓励通过专业职称考试多渠道发展,倡导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开展特色工作法研究,做会做会讲会授式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骨干队伍建设,支持中队长、业务骨干能动性的开展工作,建立错误包容机制,内部熔错机制,让能干事、想干事人放下包袱,有发挥和施展的舞台,让干事、创业、担当在大队尉然成风,让疑难问题在大队都有破解之道,让特色工作法在大队频频涌现。四是严格规矩意识,严肃纪律意识,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严格执行支队“禁酒令”,规范“八小时以外”管理,加强优良作风养成,打造一支令行禁止作风优良的纪律部队,铸就一支内外兼修特色亮点鲜明的执法铁军。

  此外第一大队科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新机制。一是建立“装备集中维保制度”。2025年,针对智慧执法的发展,第一大队高科技新装备越来越多,价值也越来越高,管理、使用、维保难度也越来越大。为此第一大队建立“装备集中维保制度”,每月利用一个下午时间进行装备检查、维保,确保执法装备性能良好,随时出的动、用的上,为执法工作提供强而有力保障;

(装备集中维护日车辆检查照片)

  二是建立大队“月度工作督查制度”。在科学设置内设中队、优化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将大队工作条块细化设项,进行动态完成情况的月度督查,督促责任中队和人员按时保质保量推进工作。制度实行后,中队、人员工作进度、优劣一目了然。有效的推动了大队工作的全面发展,破除了工作好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初级管理模式。

  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队员们看到了希望、重拾了信心、激发了斗志,大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大队内部协同外部协作,科技赋能执法,工作质效明显提升。大队各项工作任务、执法指标均处于支队领先水平。大队破局突围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相信向着这条特色之路奋勇向前,一只执法为民服务发展的执法铁军未来可期。

标签:大队;执法;交通执法
责编:孙海燕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