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太湖之滨的风拂过银杏的叶隙,掠过石碑的纹路两百年时光在檐角叠成光阴的褶皱这个夏天走进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共赴双百文脉之约。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以“校园晒宝”为钥,打开时光之门,邀您见证“五老”(惜字碑、仰云亭、文昌井、古紫藤、古银杏)的故事,触摸两百余载教育的温度。具体游览路线为:五湖书院(二楼校史馆)→惜字碑→文昌井→仰云亭 →古紫藤 →古银杏。
五湖书院楼宇里的时光拼图
踏入校门刹那,视线骤然定格——飞檐翘角如展翼,黛瓦覆顶似叠章,整栋楼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像一幅从时光里拓印的古画。拾级而上,门楣上“五湖书院”四字笔锋如犁铧破墨,百年兴学的文气扑面而来。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谭以文先生的墨宝。二楼校史馆藏着太多惊喜:民国算术教具泛着温润光泽,油印机的齿轮还沾着时光墨香,第一届“新苗杯”奖杯闪着少年锐气……最动人的是馆内流动的故事:优秀校友的成长印记、历任校长的治校足迹,还有学生笔下的校园风华……白纸黑字的校史,便在笔墨与叙述里活了。
惜字石碑青石里的兴学密码
校史馆展柜中,一方清嘉庆年间的青石碑静静矗立。1818年,金承愚等21位乡贤以“惜字会”为约,徐大春首捐银钱建起“仰云书屋”;而后乡贤接力,从清代校舍拓建到当代教学楼捐赠,“惜字敬文、崇文重教”的文脉从未断流。
文昌古井绳痕里的求学记忆
从校史馆出来,转角便见文昌井。它开凿于清同治八年,因毗邻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宫得名。井口青石边缘深浅不一的绳痕,是旧时师生提水饮用的生活刻痕。老一辈校友总念叨:“井水的甘冽,是刻在记忆里的求学味道。”东山民间早有“饮文昌水,读圣贤书”的说法,这口井便成了代代学子心中的“励志符号”,井水滋养的不仅是岁月,更是向学的热忱。
仰云亭记亭影里的古今对话
1818年,太湖同知罗琦捐银百两筑仰云亭,供师生研学休憩。1930年,亭台因年久失修拆除,2015年复建时仍循原式,保留着传统园林的精巧形制。风过亭角,依稀能听见百年前的读书声与如今孩子们的笑闹声轻轻叠合,古今对话在此刻无声交融。
古紫藤树藤影里的生命延续
行至仰云亭畔,抬眼便见紫藤正舒展着虬劲的枝蔓:部分藤蔓攀住亭角续写岁月,其余则垂落木架抽新芽,春末紫花如瀑,垂落如串串风铃,风过处,花瓣轻扫亭角与架栏,恰似教育文脉在旧迹与新景间流转。这株古紫藤源自东山老街千年古藤分株,相传岳飞曾缚战马于老街古藤下,康熙南巡时亦曾在此歇脚。1980年移栽校园后,它年年抽新枝,恰似教育的生命力,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古银杏树叶隙里的时光信笺
北侧两株银杏,为1840年“仰云书屋”首届毕业生亲手栽种,树龄已达185 岁。新校建设时,工人师傅以“整体移植+根系保护”技术留住了这抹绿意。秋日金黄叶片飘落时,学生们蹲身捡拾,把“时光信笺”夹进作业本。两百年的风,吹老了石碑,吹绿了藤叶,却吹不散“惜字敬文、崇文重教” 的根。
这个夏天,来东山实小——让石碑的纹路诉说兴学初心,让银杏的年轮丈量教育长度。
活动时间及预约参观方式:
开放对象:苏州市民 来苏游客
开放时间:逢周日(8.3、8.10、8.17、8.24,具体请关注学校公众号)上午晒宝时间:9:00-10:30下午晒宝时间:13:00-15:00
预约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每天可报名30人次,文明参观,共护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