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6月23日,“未来档案——科技、艺术、游戏以及算法的交互”在苏州高新区寒山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9月15日。“未来档案”不仅是对未来的思考,也是对当下艺术与科技互动的一次重要呈现。此次展览,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寒山美术馆在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此次展览汇集了大卢、项康波、曹澍、陈钟昊、方政、乔瓦尼·桑蒂尼等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展览作品形式多样,涵盖人工智能、影像、声音、互动装置、生物艺术和现场编码等,通过多维视角呈现出科技与艺术交汇的前沿探索。
展览以“未来档案”为名,旨在探讨现实与媒介之间的复杂关系。策展人认为,未来世界通过虚构被不断预演,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实世界面临的数据安全、算法监视、编程失控和AI殖民等问题引发了新的现实机遇和危机。
在展览中,艺术家们运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和媒介,深刻探讨了原始现实与混合现实的边界,揭示了当下媒介状态中人工智能在塑造人类认知和体验中的角色。展览通过“未来档案”这一矛盾性的词组,展示了正在发生的历史和实践,反映出现实作为“供体”如何被媒介摘取,进而维持新的活动可能性。
本次展览精选了国内外9组兼具前瞻性与艺术性的作品。展览作品涵盖从自然与科技的交织到个人记忆与AI生成的对话,从生物数据与电子元件的融合到家庭、游戏和虚拟现实的深层探讨。这些作品共同勾勒出一个跨越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未来图景,挑战观众对于艺术与科技纠缠的传统思考模式。
开幕式现场,寒山美术馆馆长布达致欢迎辞,艺术家代表分享了创作心得和他们对未来艺术与科技交互的展望。策展人海杰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代表、策展人及艺术家陈钟昊分别介绍了展览的理念与国外艺术家情况,并通过现场导览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各个展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未来档案”展览不仅展示了艺术与科技的交融,还强调了本地与国际视角之间的微妙平衡。参展作品深入挖掘了现实与影像、肉身与代码、技术与控制、记忆碎片与感知疼痛等主题,将观众带入一个如梦似幻的艺术世界,挑战对艺术与科技纠缠的传统思考模式。美术馆空间作为实验场所,通过此次展览,邀请观众重新审视和思考现实与媒介的关系。高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