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点亮“千灯”
□ 王喜根
苏州昆山市千灯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美称。“千灯”原名“千墩”,典出《汉书·吴越春秋》:吴淞江畔有土墩999个,至昆山南30里处有一土墩,依序为第1000个,于是称为“千墩”,此名用了2500多年。按当地方言,“墩”“灯”同音,上世纪60年代改名“千灯”。
作为历史的遗存,曾有烽火台作用的“墩”,这里尚有它的遗迹,一个八九米高的土墩上,保留着几千年的历史风尘,远古的烽火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了今人游览的景点。周围没有了守卫的武士,却有了葱茏的林木。四周原本一马平川之地,已是陵迁谷变,远近充满了现代色彩。
值得当地人骄傲的是,千灯除了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还有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遗存,他的名著《日知录》的思想,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影响了十几代人。还有昆曲创始人顾坚的创造,为中国的戏剧历史增添了浓浓的一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灯镇的石板街,南北贯穿古镇,并连接各支路,呈蜈蚣形。全长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从不积水,转晴即干,让古建筑专家惊叹不已。千灯的古河埠有200多个,它的构筑千姿百态,与古镇的贸易和居民的生活关系密切,是千年古镇繁荣昌盛的见证。秦峰塔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系砖木结构,原分7级,高38.7米。现在,秦峰塔俨然已经成为千灯镇的镇标,还未进镇,老远就可以看到古塔直指云天。因塔身修长,故又有“美人塔”之誉。在秦峰塔下的玉佛殿中,躺着一尊来自缅甸的号称世界第一大的玉卧佛。这尊玉卧佛长8.9米,高2.45米,重约30吨,镶嵌有1500多颗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莲花座和衣纹用纯金镏金而成,整座佛像显得华贵端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座玉卧佛由于体积空前巨大,已经被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保护文化遗产,维修名人故居,修复古镇旧貌,开发古镇旅游,成为千灯人的一种追求。当地好友方建新告诉我,近十年来,千灯镇先后投入巨资,修缮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余氏典当行等一批传统建筑,修建古镇区种福桥、凝熏桥和恒升桥等古桥,重建延福寺大雄宝殿、南山门、偏殿和僧舍,形成了古镇旅游景区格局。先后获得“首批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A级旅游景区、中国曲艺之乡、国家卫生镇、国家园林城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殊荣。
然而,古镇保护和开发最忌“千镇一面”,千灯周边有乌镇、西塘、周庄、同里、锦溪、甪直,江南水乡古镇灿若群星,它们早已打响“水乡游”品牌,刚刚起步的千灯如何在群星包围中实现“突围”?千灯人想到了灯,和灯结缘,让古镇名副其实,让古镇迸发新的亮点。
潘家园、古玩城和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古玩市场,那里古玩无奇不有。当收藏者热衷于瓷器、字画和钱币之类的藏品之时,潘家园等古玩市场灯具却寡有来人问津。30年前,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学水利工程建筑的中年人,悄然走进业余古玩收藏者队伍。他叫殷小林,原本爱好广收杂藏。后来一位拍专题片的导演到他家一看,说:“看样子你也不是专门收藏灯具的!”一句话刺激了他,从此把目光转向了古灯具,专事此物收藏。
收入不高,靠工资过日,开价高的不轻易买,但认准了的也舍得花血本。为了准,他苦读古籍和有关专业著作,了解灯具的发展历史,提高对古灯具的辨识能力。他上过当,买过赝品“唐代青铜灯具”;他也捡过漏,购得北宋时期的红陶狮子灯。收藏灯具20年,收有古灯具1000多件,上至新石器时代及其后的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诸代,均有实物在藏。其间,他办过几次展览,出版过《古灯史话与收藏》等专著,业余爱好者成了专家。十年前,他突发奇想:把这些费尽心血得来之物,送到一个地方建一个收藏馆,供人们观赏。他在书中表达此愿,随后便有单位来人商谈,他也主动找人联系过,但因种种原因终未能如愿。为此,他耿耿于怀。
2005年春天,殷小林终于等到了那个朝夕期待的电话,千灯镇人说从他的书中知道他藏有千灯,他们很希望和他合作。一听镇名就让他兴奋不已,他立马同意当面商谈。一个星期后,千灯镇党委书记亲自率人赴京。看到那琳琅满目的古灯具,他们十分满意。当年10月便确定了在千灯镇合作办馆的意向,双方皆大欢喜。
千灯镇有个名叫李宅的大宅院,有三进规模,二层结构,花园庭院,幽雅宁静。春节一过,李宅整修一新,特制的玻璃橱柜,停放在楼上楼下五六个展厅的靠墙处或大厅中央。大门上方横挂着一块门匾,上书“千灯草堂”四个大字。阳春三月,1100多盏古灯具,从北京运往千灯镇,落户在“千灯草堂”。
“千灯草堂”我光顾过三次,立于展柜前,浏览上下几千年的古灯具,仿佛走进光明的世界,阅读光明的历史。千盏古灯具千姿百态,时代的尘灰和泥土,掩盖不住人类创造的智慧;千盏古灯具,带着千秋百代的印记在千灯古镇实现大团聚,岂不是历史的机缘。
王喜根,资深记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特写集《耐读人生》、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上下)》《江南老行当》,以及田野调查报告《寻访中国古村镇》《探访中国古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