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打包好行李,把“家”搬到社区,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上家人。自苏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的社工们,冲在一线。从晨光微露到夜幕降临,他们用一点点力量,筑起了社区“防疫墙”。
李斌:27983步义无反顾冲在一线
27983步,这是夏家桥社区副书记李斌2月13日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10点的微信步数。5轮区域核酸检测,连续一周的奋战,李斌曾连续5天没有回家,平均每天的睡眠不足4小时,一下子就瘦了5斤。
为了在这个特殊时期保证宏葑四村居民能与社区顺畅沟通,李斌建立了覆盖小区全部27个楼栋的22个居民微信群。每天的核酸检测工作加上与群内居民的沟通,让李斌抽不出分毫的时间与家人联系。
一通通关心的电话和语音时常都得不到及时回应,家中父母和妻子非常担心他,信息的字里行间也满是不舍。“我是一名党员,只要有需要,我就必须在。”只有在深夜,听着3岁女儿在语音里喊的一声声“爸爸”,李斌才忍不住,默默留下了几滴泪。
尽管眼圈已经熬黑,声音也有些嘶哑,腰酸腿疼已成常态,但大家依然能够感受到李斌扑面而来的活力。李斌的妻子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受到李斌的影响,也主动报名了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
徐梦婷:24小时超长待命
金益社区的社工徐梦婷是金益三村447点位的点位长,负责协调点位各项事宜,听从总指挥分时段及时封箱、清点试管及采集人数、维持现场秩序。从临时接到通知,到如今,她一直坚守在一线。
担心自己居住的小区会有意外情况发生,为了不影响工作,从2月18日开始,她就在社区打地铺住在社区,确保能随叫随到,保持24小时待命。
“亲妈牌tony两分钟完成,轻装上阵。”徐梦婷说,因为居住在社区,怕长发洗头不方便,2月18号晚上9点多,她就趁着回家打包行李的时间,让妈妈帮忙剪短了头发。虽然女儿还没满2岁,还不太明白为什么突然好几天见不到妈妈。但每次视频里,女儿的一声声“妈妈加油”也给了她无限力量。
余华:每个普通人都值得被记录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过生日,别忘了我的奥特曼蛋糕。我想你了!”电话那头是社工余华3岁儿子糯糯的童声。多日的早出晚归,导致小朋友没有见到妈妈一面,他的心里惦记着自己的生日,更惦记着妈妈的陪伴。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作为社区宣传员,她是防疫一线的“记录者”,作为防疫工作机动人员,余华随时配合社区调度,哪里需要去哪里。她用相机抓拍下防疫工作中紧迫瞬间,用键盘敲打下一线的动人故事。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膝盖旧伤复发,偶尔还会发作偏头痛。此时,余华服下一直随身携带的止疼药,继续与同事携手并肩共战斗。甚至,她还抱着不回家的决心,打包了几天的生活用品在车里,随时准备留守一线。
“妈妈,你也会变身吗,是去打怪兽吗?”面对天真灿烂的儿子,余华回答道:会!我会穿上‘装备’变身‘大蓝’,去打败病毒怪兽。”2020年,同样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余华错过了儿子的生日,在2022年2月18日晚上,她终于在儿子睡着前赶回家,一起吹灭了生日蜡烛,许下战胜“病毒怪兽”的美好愿望。
邹娟娟:“没关系,我可以”
“没关系!我可以!”这句话已成为梅花社区社工邹娟娟的口头禅,由于高中时的一次车祸,留下了腿脚不便的后遗症,因此社区同事也都很照顾她,搬运抗疫物资、布置核酸检测点这样的力气活也都尽量不让她做。
但本轮疫情发生后,她主动领任务,常常搬起一箱箱抗疫物资就往运输车上放。“这种特殊时期,一个人都在顶两个用了,我也要上。”渐渐的,在大家心中,她不再是“弱女子”,而是真正能顶起半边天。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丈夫也积极投身志愿活动,在核酸检测点组成了亮丽的夫妻档风景线。在他们及社区工作者们的一起努力下,梅花社区目前已经组建了一个近百人的志愿者群。群里一呼百应,每个人都积极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钱国英:快速收集“跑”出转运加速度
快速安全地将核酸样本送达检测点,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环节之一。夏家桥社区的社工钱国英主动加入了娄葑街道核酸检测样本转运小组,全力以赴进行样本的收集转运工作,争分夺秒地为样本检测“跑”出转运加速度。
钱国英在社区采样点和机构检测点之间一次次来回奔波,开展核酸样本的转运工作,她严格执行运输中的定时、定线的调度指令,积极应对各转运点的不同情况,按时、保质确保所有样本限时准确送达。
“快”“准”是钱国英的工作第一要求。核对样本的管数、清对样本人数……这些重要数据的汇总不容有差错。即使每天日夜颠倒、腰酸背痛,钱国英也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她始终坚守在最前线,以自己的高效“速度”助力园区区域核酸检测速度。娄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