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然砥柱立中流——抗战与文学漫说
2025-09-11 08: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振羽  
1
听新闻

历史是一种事实,而回望则是一种记忆,一种打捞,一种选择。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14年抗战艰苦卓绝,气吞山河,是近现代以来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大决战,也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两大阶段,这是说抗战的发展过程。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中国东北辽阔富饶,也是满清兴起之地,白山黑水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两倍多。日本至少从甲午战争前后就一直想通过占领中国东北进而吞并中国,

甲午之后,还有甲辰、甲寅,所谓三甲,都是日本步步紧逼中国,嚣张狂妄,无以复加。到了一战之后,五四运动爆发的一大原因就是日本占领青岛。北伐战争结束,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紧接着又精心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炮制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溥仪粉墨登场,是一提线木偶。迟子建有《伪满洲国》,要比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厚重一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奋起抵抗,逐步将东北各支抗日义勇军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较量,而《悬崖》反映的是秘密战线,我们熟知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都是代表性人物。《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王一民的原型叫冯仲云,常州人。

两大矛盾,也就是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再往上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东北。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日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在中华民族这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发表题为《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此即《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领导发动一二·九运动,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等。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大局面,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兵谏,这就是众所周知的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两大战线,也就是东方战线与欧洲战线。欧洲战线,说得比较多,欧洲战线还有东线与西线之分,都很惨烈,简直是一战的重演,也诞生了很多文学文本。东方战线,是抗日战线,不全是在中国,但中国是最为主要的。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抗战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转为全面抗战,也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线牵制并消耗了大量日军,以至苏德战争所谓巴巴罗萨计划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后,日本陆军总兵力约70%被中国战线拖住,苏联避免了东西两面作战,支援美军在太平洋以优势兵力打击日军。滇缅战役,中国有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支援了东南亚的抗日战争。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看,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军民伤亡最多,超过3500万人献出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容抹杀,不可漠视。

两大战场,也就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电影《血战台儿庄》全面反映了徐州会战,在当时的台湾引起很大震动,促进了两岸的交流。烽火四起的抗日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主要有淞沪抗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有人说有22次大会战,迟滞了日军的疯狂进攻,打破了日本快速吞并中国的妄想。淞沪抗战,是全面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国军民展现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原南京军区作家徐志耕写有《淞沪大会战》、陈道阔写有《武汉大会战》,都是很有分量的非虚构文本。徐州会战取得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军约1万人,是全民族抗战初期一场罕见的胜利。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大捷,彪炳千秋,不可遗忘。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逐步成为全国抗日的主战场,抗击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歼灭日伪军170余万人,中流砥柱,名副其实。百团大战,振奋信心,打出声威。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华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坚力量。

两大盟国,抗战期间,中国是大国但贫弱,亟须外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的支持力度加大。开罗会议,中国参加了。中国抗日,多国帮忙,英美是一方,苏联是一方,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

回顾历史,挂一漏万。所谓抗战文学,一是说抗战期间的文学,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四世同堂》、张恨水的《虎贲万岁》等,都在此列;另一是说以抗战为主要背景书写对象的文学,诸如《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时间有限,我只是列一书单而已,非常不全面,分享各位。

从南往北,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六卷本,堪称卷帙浩繁;《战争和人》《红高粱家族》《大刀记》等,似乎影响更大;都梁的《亮剑》《大崩溃》《亮剑》《大崩溃》更为纵深犀利;《人,或所有的士兵》是邓一光的作品,他是蒙古族;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三卷本,10年前出齐,反复印刷;还有前面提到的张恨水的《虎贲万岁》、迟子建的《伪满洲国》、老舍的《四世同堂》、梁斌《红旗谱》中的《烽烟图》等。

80年,似乎很长,但也短暂。面对历史,警示多多,思考多多。

标签:; ;抗战;中国
责编:杜立明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