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戎耀溧水·红色先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骨干志愿者赵明才又获一项国家级荣誉
2025-08-01 15:41: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王贵保 王馨雨  
1
听新闻

  近日,雷锋战友赵明才又获一项国家级荣誉——2024年度“全国最美志愿者”。赵明才是雷锋生前亲密战友,曾与雷锋相约“做党的忠实儿子,一起到北京见毛主席”。他用一生在宣传、践行雷锋精神,志愿担任200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100多家单位思想教育顾问,在全国作报告6000多场次,听众达340多万人次。1968年赵明才作为作战部队英模、功臣代表进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及省市100多家媒体多次报道。

  1936年11月,赵明才出生在江苏省溧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时患脑膜炎,父亲用草席包裹好赵明才,准备到山里埋掉,被江湖郎中救治好。12岁那年,父亲在地主家帮工累死,姐姐被卖到南京,妹妹饿死,赵明才在财主家当放牛娃。1949年他的家乡溧水解放了。在党的关怀下,他这个16岁的放牛娃,当上民兵队长,还被选为农村合作社社长,18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1月,他放弃转干机会,响应党的号召参军报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入伍后在连队干部骨干的教导下,他时时处处向先进学习,作为新兵党员,要听党话跟党走,模范带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张思德、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在他的内心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1960年11月8日,作为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他和节约标兵雷锋,一道出席原沈阳军区工程兵“连队政治工作会议”,他们同台作报告,同被树为标兵,又同住一间房。比他小四岁的雷锋,健谈礼貌,谦虚勤快,助人为乐,热情豁达,爱看书学习,有思想火花,相似的童年和共同的爱好让他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三次见面都是在交流思想、交流工作。雷锋成了他学习的标杆,雷锋很节俭,平时连根冰棍也不舍得买,却把节约的钱送给人民公社、捐给灾区,还会偷偷给家庭困难的战友家里寄钱。雷锋的故事也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与雷锋的交谈,总能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他立志:只有像雷锋那样,不忘本、刻苦学,才能为人民服务。与雷锋的相识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雷锋不幸因公殉职后,他在雷锋墓前立誓“活着就要像雷锋那样做人,一辈子学习宣传实践雷锋精神。”

  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就是用大爱之行诠释大美之心,就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是他人生的榜样和标杆,雷锋精神是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和法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一做就没有停下来过。

  学雷锋,在岗位做贡献,在社会做奉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学习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引来1964年全军大比武,全军掀起练兵比武热潮。赵明才时任副指导员组织带领五班作为试点班,参加比赛的课目是“应用地雷”,必须依靠摸爬滚打磨砺出来。此时正是东北的数九寒天,户外滴水成冰,冰雪覆盖,丝毫未影响战士们的练兵劲头,大家一道爬冰卧雪,白天练战术动作,晚上练精神毅力。为了备好“应用地雷”训练教案,他写下5万多字教学体会,反复修改教案37次之多,带着战士们对一些关键动作成百上千次的重复练习,直到得心应手,确保不出丝毫的差错。最终一路过关斩将,1964年7月,他们与雷锋班战友一起组成代表队,代表沈阳军区工程兵到北京参加全军大比武,出色完成应用地雷爆破课目,被中央军委评为工程兵一等奖,五班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也荣获一等优秀教练员,并被授予全军“郭兴福式的优秀基层干部”称号。他个人也是排雷技术能手,先后9次排除雷管、手榴弹等出现的险情,3次被炸伤,保护了两名新战士生命安全,至今身上还留有伤痕。

  1965年7月,他被任命为出国作战先遣连指导员,与连长带队奔赴前线执行排爆和侦察等作战任务,为大部队清除障碍开辟通道。此时正值当地雨季,上有敌机轰炸,下有虫蛇猛兽,大雨滂沱,作战环境无比恶劣。针对丛林作战特点,他带领连排干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集思广益,教会战士们学会识别丛林中的野藤和伪装炸弹。日积月累下,他们把拆弹技术编成顺口溜:“一洗澡、二睡好,三开锯、水喝饱,干会儿、睡一觉,温度高、赶紧跑。”有一次发现一枚一人多高的重磅炸弹,弹皮有磨擦痕迹,经过分析后,果断锯开,拆除引信。仅仅用了11天,他们就完成了117平方公里的侦察任务,为大部队开辟了安全通道。

  “大山当个床,密林当个房,茫茫大雾作蚊帐,大雨是个勤媳妇,天天为他洗军装。”9月28日,赵明才所在连又随全团出国作战,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战士能吃到的菜都是些粉丝、花生豆,长期吃不上绿叶蔬菜,很多战士得了夜盲症,晚上看不见东西。他就带着炊事班磨豆腐,前线情况稍好后又带着大家开荒种菜。“活着干,死了算。”是他军前线指战员的口头禅。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遭到敌机22次轰炸扫射,排除各类炸弹500多枚,牺牲了许多战友,战士们的忠骨留在了异国他乡。他们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无畏精神,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1968年3月,他作为作战部队的英模、功臣代表,来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实现了他与雷锋的共同愿望。

  担任排长后,他坚持官兵一致、爱兵细致,与他们“掏心窝子”,拉近距离,有困难有问题大家一起商议。担任爆破教员后,由于文化底子薄,第一堂课就搞砸了:大多数战士反映听不懂、记不住、难度太大。他先行先学、备课示教,加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简化理论和计算,加大实际操作时间,效果立竿见影。在工作中注意从战士的批评中反思自己,弥补差距改进不足,他给自己立下三条规矩:一是和战士们一起练、一起干;二是以身作则带头苦练,站到队列里像个兵,指挥部队像个干部;三是做好现场宣传鼓动工作,表扬好人好事准确及时。工兵与雷管、炸弹、地雷和手榴弹打交道久了,危险无处不在。他先后九次遇到险情,三次负伤,也是一次次闯过“鬼门关”。同时,也让他牢记安全的重要性,他时常警示大家,不管技术多么熟练,都不能麻痹大意,都不能不按操作规程办事,否则很难不发生事故。在他的带领下事故率大大降低。

  雷锋精神体现大爱,其中有战友之爱。1961年9月的一天夜里,有位新战士突然上吐下泻,肚子疼得在床上直打滚,把他惊醒了。他立马去找卫生员,不巧卫生员也病了,经过确认是这位新战士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没有生命危险后,也没有再打扰更多的人,他把自己的棉被、褥子给新兵垫上,还背着他外出大小便,来不及时就用自己的脸盆,一直坚持到天亮照常参加出操。1972年,凯旋回国后驻守边防线,担任副政委后,他始终冲锋在前,说到做到,对战士充满感情,富有爱心,他觉得爱别人是德,被别人爱是福。

  1981年6月,他担任人武部政委后,正值边境作战,他一方面选送优质兵员,组织500多优秀战士上前线,一方面做好军属的思想工作,组织了数百个学雷锋小组帮助军属,为前线战士写信和慰问,宣传前线战士的事迹,做好烈士褒扬善后工作,鼓励他们奋勇杀敌,家乡溧水涌现出英雄韦昌进、徐高虎等,被誉为英雄之乡,武装部也成为支前模范。

  1985年在一次作战任务中失去双腿的二等功臣尹光新,被评定为一等伤残军人。得到他受伤住院的消息后,他把他年迈的老父亲接到自己家中,一日三餐地照顾。在尹光新转院到南京后,他又第一时间去看他:“你为保卫祖国失去了双腿,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得悉云南姑娘朱琼华不顾家人的反对,跟到南京来继续护理尹光新,赵明才看他们情投意合,于是用心撮合,协调解决了住房问题,还给他们布置新房、置备结婚用品,帮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还促进了朱琼华回家探亲赢得家人的理解支持。之后的尹光新不仅站了起来,而且创业奉献,并将自己的孩子也送进了部队,获评了“全国最美家庭”。尹光新夫妇把赵明才当成自己父辈一样尊敬,两个孩子也把他当成爷爷一样亲。

  在面临个人选择时,他多次谢绝领导的好意,因个人文化水平不高主动放弃提拔到师级领导岗位机会,许多同志都为他惋惜。1986年6月,县人武部改为地方建制,市委和县委准备推荐他任县委县人大领导,他对征求意见的警备区首长说:“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考虑到地方干部也多,机会留给年轻人吧。”他毅然选择退休继续学雷锋,讲雷锋,发挥余热,为民服务。

  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一直以来,他秉持“当官不是他的人生追求,为人民服务才是他最大的心愿”,传承部队精神,保持老兵本色,高薪聘不动,一生做雷锋,坚持做思想政治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雷锋精神武装人、哺育人、感染人。刚退休后10多年中,下到乡镇做征兵动员;疫情期间,捐款3500元;他还为贫困生献爱心捐60多万元,以实际行动发挥自己的余热。他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期间,撰写理想、人生、事业、奉献等80多万字讲稿,进学校、走工厂、去机关、下农村、到部队,广泛宣讲雷锋和韦昌进英模事迹。他关心失足青少年,担任10多个少管所、监狱政治辅导员,先后到农场、看守所等单位为27000余名“两劳”人员及84名在押犯开展帮教活动,促进100余名“两劳”人员获得提前释放。他自费装裱了800多帧中央和省市领导、将军、名人、名家等颂扬雷锋精神的书画作品和雷锋图片等,应邀十多个省市,展出60多场,观众达12万多人次。他现珍藏的中央和省市领导、将军、名人名家颂扬雷锋精神书画作品有2000多幅,书信8000多封,成为溧水人民珍贵精神财富。

  如今赵明才已是九十岁高龄,他满头银发,4次负伤,动过3次大手术,胆、肾重要“零件”均已摘除,可谓疾病缠身,但他信心满满,“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我争取活到100岁,学习宣传践行雷锋精神到100岁!”

  通讯员 王贵保 王馨雨

标签:雷锋;雷锋精神;战士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