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蔷薇:论卞毓方散文的文化播种
2025-08-01 09: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郑锋  
1
听新闻

  翻开卞毓方先生的新著《在人间种蔷薇》,仿佛踏入一座由时间与记忆精心构筑的园圃。我选了其中十株姿态各异的“蔷薇”,谈谈我先睹为快的小杂感。

  门缝里的桃源与肩头的山河

  开篇《门缝里看戏》以孩童视角为棱镜,折射出贫瘠年代里文化渴求的纯粹光芒。五分钱的戏票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那道窄仄门缝却成了通往“天国”的秘径。半个世纪后白发归乡,老戏院犹在,热泪中“从门缝看戏的小男孩”瞬间复活——这不仅是乡愁,更是文化血脉在个体生命中的永恒搏动。与之辉映的《扁担那头的父亲》,将家族记忆凝练于“一顶戴不上的礼帽”与“一根能睡三人的扁担”。礼帽承载闯荡上海的体面期许,扁担则刻满曾祖、祖父与父亲三代人负重前行的生命韧劲。父亲“牛大自耕田”的豁达与“秦穆饮盗马”的祖训,悄然为作者注入精神钙质。当岁月这根“长长的扁担”连接父子,血缘与文脉完成庄严的接力。 

  未名湖的雨与《诗经》的风

  《雨染未名湖》将学术传承化作一幅水墨:经济学教授与残疾青年在钟亭檐下,以吴语乡音和英语术语交织对话。雨水浸润蔡元培铜像、斯诺墓与塞万提斯塑像,燕园遂成“精神之雨”的渊薮。而《从〈诗经·秦风〉里,拎出一个“我”》则溯中华文明之源,从“秦”草之名到嬴族西迁的史诗,从《蒹葭》的故园之思到《无衣》的慷慨同袍,最终聚焦于“我”字的惊天蜕变——从血腥兵器到“施身自谓”的第一人称。卞先生以如椽之笔揭示:一个自觉的“我”之诞生,正是民族精神挺立的基石。 

  天籁、断叶与雪冠下的月光

  《山中天籁》以美学眼光解构自然:岩石是山的骨骼,草木是肌肤,而云雾则是“上苍的道具”。一株五枝并立的巨松如“绿色通天塔”,令人屏息聆听“天庭瑰丽神奇的乐章”。《唐诗中的“最后一片叶子”》则钩沉文坛轶事:崔信明仅凭残句“枫落吴江冷”留名千古,郑世翼狂傲的“一甩”意外成为这枚“叶子”的守护者;熊十力与废名的“文斗武斗”、张大千妙解“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无不彰显文人风骨的率真与智慧。压卷的《雪冠》揭开创作最私密的源泉——初恋。那位“永远不变的江南少女”化作“中秋明月、回忆鲜花”,成为老人皓首穷经的动力。雪冠映月,情思如练,成就学问与生命交织的绝美隐喻。

  卞毓方的散文是“在人间种蔷薇”的生动实践。他深掘历史岩层,以“蔷薇”之刺挑开尘封记忆,又以“蔷薇”之花熏染当代心灵。无论是门缝窥戏的执着、扁担承重的坚韧,还是未名湖雨的智性、秦风古韵的磅礴,皆在个体生命史中刻下年轮。这些文字是种籽,播撒于喧嚣人间,终将在读者心田绽放一片不谢的文化春色。

标签:卞毓方
责编:江南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