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日前,“志在青云——南京风筝艺术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了南京风筝非遗传承人张堡程收藏及制作的100件套风筝实物和与风筝相关的老物件。
南京风筝,又名金陵纸鸢。清代,南京艺人所扎风筝式样不断翻新,愈扎愈巧。《金陵岁时记》载:“吾乡每岁届清明节,放风筝者麋集南京城外之雨花台……今人巧制不一,有龙、鲢、蝶、蟹、蜈蚣、金鱼、蜻蜒、蝉、鹰、燕、七星、八角、花篮、美人、灯笼、钟、板门、胡子、老双人诸名翱翔空际,宛转如生,复加响弦其上,足以极视听之娱。”
2014年,南京风筝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风筝非遗传承人张堡程生于山东潍坊,因受家庭熏陶,自幼便对风筝放飞与制作有着浓厚兴趣。2003年,张堡程辞去风筝研究所的工作,只身来到南京栖霞,成立张堡程风筝工作室,从事风筝制作教学、文化传播工作。
南京位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汇处的南京,兼收并蓄,融贯南北,汲取南北风筝文化的优点并结合地方特色。张堡程说,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一些深加工,一定要贴合南京的老百姓的生活,符合地域的特色,才能做出好的风筝来。
南京风筝制作技艺极高,独特之处是一直保留着木刻水印的传统工艺,不仅结构坚固、骨架轻盈、起飞平稳,而且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富有乡土气息,风筝上的图案大多有着吉祥寓意。“南京传统风筝的扎制技艺有‘扎、糊、绘、放’四个方面:扎,即制作风筝的骨架;糊,即糊蒙面,通过选、裁、糊、边、校等工序将蒙面贴于骨架上;绘,即绘花彩,包括色、底、描、染、修等工序;放,即放飞风筝,包括风、线、放、调、收等程序。”张堡程介绍。目前,南京传统风筝种类繁多,大约有200 多个品种。主要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筒子式风筝、平板风筝。
南京风筝除了制作精美、本土气息浓郁、适宜放飞等特点外,还因形状“大”“小”而闻名。大者有近半个篮球场面积,小到婴儿手掌之方寸。展览中就展出了一件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9毫米。“别看它这么小,照样可以放飞。”张堡程介绍,“从很细的丝线里中抽出一根,点一点胶水,粘在风筝上,自然风一吹,它就可以平稳地飘在30厘米左右的位置。”
展厅中“放飞风筝”艺术墙上挂满了青少年制作的风筝,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振翅欲飞的蝴蝶等图案充满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们用一句诗词来启发学生在风筝上画一幅图案,这位学生就画了嫦娥的主题。”张堡程介绍,这说的就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风筝以中轴分开,对称画了两个嫦娥、两轮满月和两只玉兔,生动活泼,趣味十足。
展览分为风筝的起源历史、南京风筝、南京风筝轧制步骤、风筝常见款式介绍、走向娱乐的风筝、风筝与科技六个单元,除了各类风筝实物,还展示了风筝轧制过程中的工具以及与风筝有关的纪念币、邮票、画报等相关物品,其中就有一套风筝冲浪精制纪念币。风筝水翼板被2024年巴黎奥运会列入比赛项目,融合了风筝、帆板、冲浪、滑水、滑板等多项运动元素,是近年来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水上时尚运动。“这是风筝和其他非遗的不同之处,它既是文化,也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现在还入选了奥运会比赛项目。”张堡程说。
展览将持续到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