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的日子》:乡土中国的诗意栖居与精神还乡
2025-07-30 09:37: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刘念祖  
1
听新闻

  当音乐剧《大田》以三代农人的奋斗史诗唱响京城剧场,当川剧《饭碗》在巴中乡村演绎复耕撂荒土地的青春故事,2025年的中国舞台正迎来农村题材创作的又一次绽放。在这股浪潮中,由东海县吕剧团创排的现代吕剧《花样的日子》历经一年打磨提升,以更加圆融的艺术姿态,成为乡村振兴主题下又一力作。该剧不仅延续了吕剧艺术描摹乡土的独特优势,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寻着中国农村的精神根脉与美学表达。

  吕剧这一古老剧种,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农村生活血脉相连。"双口为吕"的说法,道出了这门艺术最本真的特质——它擅长在家长里短中见人性,在柴米油盐里显真情。《花样的日子》继承了吕剧的这一传统优势,将郝元宝带领村民发展鲜花产业的主线故事,编织进一幅充满乡土智慧的人际关系图谱中。剧中那些被贴上"硬茬"标签的村民——放狗咬人的李狗娃、暗中使绊的村主任、拒不配合的花蝴蝶——与其说是阻碍发展的反派,不如说是带着泥土芬芳的可爱灵魂。他们的抗拒背后,是农民对风险的天然警惕,对变革的本能犹疑,这种建立在农耕文明心理基础上的戏剧冲突,远比简单的善恶对立更具艺术真实。

  该剧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巧妙构建了双重叙事维度。明线是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暗线则是一个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心灵之旅。郝元宝这个大学生村官形象,既带着城市文明的视野,又怀着对土地的深情。当他劝说李狗娃参加技能培训时,那句"政府出钱,你犹豫啥?"的朴素表达,既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倡导,又何尝不是对"耕读传家"这一传统理想的当代诠释?这种双线交织的叙事策略,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问题剧模式,升华为对乡土中国精神密码的深度解读。

  在艺术呈现上,《花样的日子》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美妙融合。吕剧特有的【银纽丝】【叠断桥】等曲牌,与"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现代语汇碰撞出奇妙的艺术火花。当村民们用传统小调唱响电商时代的创业故事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形态的更新,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剧中那场暴雨护棚的戏,武生翻滚的身段与现代舞美技术相得益彰,既展示了戏曲程式的魅力,又传递出抗击自然灾害的紧张氛围,这种传统表演语汇与现代戏剧观念的融合,正是该剧艺术创新的生动体现。

  《花样的日子》对农村"根性"的把握,集中体现在它对乡土伦理的诗意表达上。李奶奶欲悬梁自尽的段落,虽然悲情却饱含"不愿拖累子孙"的传统孝道;郝元宝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大棚的举动,既是对职责的坚守,也是对"仁者爱人"这一儒家精神的生动诠释。这些情节设计,让观众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乡土文明在现代语境下的重生。正如剧中反复强调的"花样的日子",它既是产业兴旺的现实图景,也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精神向往。

  当然,作为新创剧目,《花样的日子》仍有提升空间。村主任形象的转变还可更加细腻,郝元宝的内心世界有待进一步开掘,部分情节的节奏掌控也需要更加精准。但这些问题无损于该剧的艺术价值,它那种将现代农村故事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创作思路,为农村题材戏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花样的日子》以其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回望,完成了一次难能可贵的精神还乡。它告诉我们,好的农村戏不必刻意追求所谓的"雅致风流",因为真正的雅致就藏在那些看似土气的乡音俚语中,真正的风流正蕴于质朴的乡土伦理里。当舞台上的鲜花次第绽放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蝶变,更是一种文明形态的美丽重生。这或许就是该剧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花样的日子"不仅是可期的未来,更是可以追溯的精神原乡。

  历经精心打磨的《花样的日子》,艺术完成度显著提升。它既保持了首演时的乡土气息与轻喜剧风格,又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节奏把控等方面更加精致考究。这种在专家指导下的持续改进,不仅使单个剧目日臻完美,更彰显了基层院团对艺术品质的不懈追求。当舞台上再现那片绚丽花海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美丽蜕变,更是一部作品在反复锤炼中绽放的艺术光华。

  刘念祖(原东海县吕剧团 国家一级导演)

标签:花样;日子;吕剧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