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生|对行事缜密的哲学思考
2025-07-29 21: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伯生  
1
听新闻

  心性文思一脉通,理论实践两相成。粗疏浮浅与严谨缜密,两种思维、两种文风映照不同的人生境界。金陵中学朱建廉教授博学精深,先生继一句“你的文章耐读”后,又奖誉“从你的文章,看到文字和思维的缜密。”我受之荣光,感铭于心,不由细品其深意。

  “缜密”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三年》。齐成公问晋文公:“古人有言,事君必缜密。何谓缜密?”晋文公答曰:“缜密者,无所不察也。”以“无所不察”定义缜密,极言其思维行事之精微深邃。行事缜密,既见之于思想认知的周全,更见之于知行合一的笃行。心之拳拳,言之凿凿,信誓旦旦,若言行相悖,行不及义,则必远缜密;勤于动手,不辞劳苦,然疏于动脑,怠于思考,亦非缜密之道。谨以“缜密者,无所不察”为圭臬,对行事缜密作开放之思。

  一、度势:俯仰天地,切中肯綮

  行事之首,贵在切入点精准。行路出足、歌唱发声、球赛接发、书法起笔、经营定位、选岗入职……诸事莫不要求点位得当。

  选位之准,必先审时度势。热力学中,“势”乃推动能量传递之力。缜密行事,首在度势切时,把握关键。度势,即主体立于时空坐标之上,俯仰天地,洞明大势,从“天、地、人”三才相契之高度,定位行事之目标取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天之大势,涵括自然大环境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之潮流。大势不可逆。缜密行事,首要之务即是将大势纳入谋划视野。“安得广厦千万间?”房地产曾为市场热点,然市场饱和之后,诸多企业罔顾时空变迁,仍盲目投资圈地建房,终致房源过剩,从业者困顿待业。反观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民生基本保障领域,则蕴藏大量亟待人才之岗位。

  一城可短时缺市长,然不可一日无清洁工。近日清晨,常见两位保洁工早早到岗,尽心尽责。其中男工年届六九,清扫路边落叶尘杂;女工六十有五,风韵犹存,独自负责整栋楼宇保洁。二人伴侣亦为小区保洁,月薪皆不过三千。鼓楼郁金街与凤凰街之“红衣大嫂”,保洁工龄竟分别长达二十二载、二十九载。世俗眼中,保洁乃脏累低酬、不甚体面之业。然他(她)们恪尽职守,甘之如饴,日睹豪宅豪车、富贵人等,心无波澜。他们自身学识有限,文化不高,能得此职,月入数千以养家糊口,已属不易,故特别珍视此岗。他们虽识字不多,然明事理。农民保洁工知势安位,乐业敬业,此即缜密之践行!主体明大势而善借力,择精准点位而从业,使天、地、人三才相契,则功业可成。

  二、格物:循道明律,洞察本真

  行事缜密者,常被誉为“有道”。精明干练者,甚有“头头是道”之誉。“道”,初指人行之径,后引申为行事之路径与法则,更深层次则指遵循客观规律。天行天道,地循地道,人守人道。天地人各有其发展律则。大道至简,不可不察。

  规律乃事物固有、本质、必然、稳定之联系,具不可抗拒性,唯可认识、掌握、运用,不可悖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有其发展规律。近年来AI之勃兴,正源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之磅礴伟力。万物发展皆不离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事物即矛盾,工作即解矛盾。缜密行事,需格物致知,透彻观照事物诸般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以决策应对,促成事物由量变至质变之飞跃。

  规律既为事物内在本质之必然联系,循道明律则须善抓本质。本质乃事物固有属性,决定其性质、形态与发展方向,为一物区别于他物之核心。规律与本质隐于内,现象则显于表,为事物表层、暂存、偶然之联系。缜密决策,必当穿透表象,把握本质。现代战争频发,国家动辄兵戎相见,常伴资本帝国幕后推波助澜,对非战国家之关系构成严峻考验。是支持、反对抑或劝和?须缜密洞察战争之性质。此于相关国家皆为重大考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政治军事置于经济基础之上,深刻揭示了战争背后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根源。列宁曾明言:战争本质上是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实现经济利益而采取的最高斗争形式。基于帝国主义之资本垄断性、寄生性与扩张本质,列宁更指出,帝国主义乃现代战争之根源。伟大导师之论述,为缜密透析战争性质、制定外交策略提供了经典认识论武器。

  事物之复杂性,常表现为现象对本质之背离。当今社会,网络直销风靡,包装炫目,言辞诱人,播报煽情,直击感官。尤以网络诈骗为甚,老妪亦可乔装少女行骗。乱象假象,乃现象之畸变。缜密者不可不察。

  三、观心:澄怀明性,精诚省修

  缜密行事,必先澄明心性。心为五脏之主,神明所居。人之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分属神、魂、魄、意、志,藏于五脏,然皆由心神统摄。

  事之成,内因居决定性地位,而心性为其主轴。人生如一场修行,“君子反求诸己”,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

  观省心性,乃人生必修之课。人乃社会性存在,其本质为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特定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深刻塑造人之思想情感,导引心性走向。行路之绊,常非荆棘顽石,而是私欲炽盛、本能放纵所生之心性羁绊。古之圣贤(苏格拉底)有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观省心性,即通过内省打磨,涤荡尘垢,调整心态,使心澄明,眼清澈。

  中国古代“心学”影响深远。老子崇尚“道心”虚极,主张“复归于婴儿”;孟子持性善论,倡“尽心知性”;宋儒主“心即理”、“性即心”;王阳明则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心学核心“致良知”,即明觉本心,践行知行合一。

  观省心性,旨在缜密遵循唯物辩证之客观规律。立足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之辩证关系,客观看待人之七情六欲,理性驾驭心性欲望,反对脱离实际、虚言无欲之主观唯心心性论。

  心性内涵丰赡,何以观省?当思睿通观,如香象渡河。“观”,即凝神细察;“渡”,即由此岸达彼岸。观省心性,重在把握两端:

  一曰心欲。心欲乃内心深处之思虑与渴求,涵摄起心动念,深刻影响人生命运。佛语有云: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成也欲望,败也欲望。观省心欲,即须缜密反思主体欲望之度,涤除心尘,将个人欲求控于合理区间。

  二曰心智。心智涵盖认知、记忆、思考、决策及情感意志,尤显于判断力。智性判断内含道德取向。心智对心欲具理性导航之功,控驭心欲,端赖心智。

  人欲横流,何以知止有定?此关乎对分配之智性认知。现实社会分配主要循二途:一曰按劳分配,一曰按资分配。土地、房产、股票、基金等亦属资本范畴,技术可转化为资本。合乎法定制度配额之分配,皆为合理正当。然初心为民,克己奉公,精诚奉献,乃更高心境。若物欲失控,心性失驭,公私混淆,不劳而获,甚或贪婪无度,则危殆必至!

  人生如道场。心性观修贵在恒久,更贵日有所进。晨沐清风,夜涤心尘,三省吾身,日日复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清心明眸,缜密自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持正念而行大道,则必无殆矣!

  四、积淀:厚积薄发,精微入化

  实践砥砺出真知,读书博识养性灵。腹有诗书气自华,日积月累助精思。一文之撰,一次之谈,一事之处,无不映射主体毕生之文化积淀。文化内涵宏富,文墨礼仪、知性习俗、生活方式、万千物态皆属文化。生有涯而知无涯。文化积淀之于行事缜密,其基奠于三要:

  一曰方法论。缜密行事,必有理性认知。理性乃通过概念、分析、推理、实践而形成之判断。推理判断离不开思维方法。方法论乃认识与改造世界根本方法之学说。行事缜密,寓于科学方法之中。方法论与世界观本为一体。世界观若为唯物辩证,则方法论求真务实;若为唯心偏执,则认知行事易流于主观随意。列宁唯物辩证法十六要素之首,即“观察的客观性”。化之为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唯务实审慎,求是明辨,行事方得法度周全,功成闭环。华夏古传认知之法虽丰,然多有偏离客观理性者,将主观心性夸大为“本自具足”,以心为“天理”,言“心外无物”,信“心力无边”。此等认知,距缜密思维甚远。

  二曰价值观。价值观乃主体对客观事物(含个人言行是非)之判断标准,为个性心理结构之核心。价值观是奉公为民抑或偏私唯我,其知行必判若霄壤。主观为我,执念私欲,我行我素,何谈缜密?

  三曰知识链。认知行事,无不关乎知识链。人非全知,然术有专攻,学能旁通。一事有一事之知识网络与智性判断,一日有一日之知识积累与实践运用。博学精思助缜密,寡闻浅识必粗疏。知识严重匮乏,认知浮泛浅薄,行事必陷于迷茫浮躁,流于随意。

  方法论、价值观与知识链之融会贯通,源自长久积淀与内化。书本研习,文脉承继,实践磨砺,环境熏陶,皆为深厚文化底蕴之熔炉。当科学世界观、正义价值观与从业知识链交融合一时,人之心智必生光华,达情开慧,臻于至善之境。

  厚积薄发待慧缘。知行路上,人皆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顿悟体验。余撰文忆童年痴迷乡间小河戏水,冥思苦索经月不得佳题。一日,“醉”字倏忽闪现脑海,“小河醉我育智灵”,不由惊喜!追忆少时情愫,觅题亦曾“山重水复疑无路”。一日忽得“郎”字,可兼指少年男女。“情笃最忆少年郎”,佳题惊现,快哉乐乎!

  五、践行:笃实力行,健行弘毅

  缜密不止于思维,更在于实践。共产党人之立党初心,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复以实践改造世界。践行,即将理论理念、计划方略付诸实践行动。思维之缜密需实践检验,实践之成功赖缜密思维导向。王阳明论知行合一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缜密行事贵在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阳明先生亦针砭两种人:其一,懵懂妄行,不思省察,此乃“冥行”,当以“知”救之;其二,空悬思索,不肯躬行,此乃“悬想”,当以“行”矫之。其对知行脱节之批评,恰照见世俗生活中诸多理论实践分离、知行不一之弊。

  缜密见诸知行,知行俱非易事。古有“知易行艰”说,亦有“知难行易”论,实则知行皆难。认知,非刷抖音求快感,非碎片信息之堆砌,乃洞明大势,透观本质,追溯因果,把握枢机,构建解决问题之思维模型。“行”即依理性构建之模型,因时制宜,缜密行动,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精准落子。

  然矛盾错综复杂,事物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实践必呈螺旋式上升。事有不测,路遇崎岖,持志淬炼,守正创新,缜密应变,坚韧开拓,乃斗争实践之常态。特朗普主政以来,美国资本帝国之本质魔幻毕现。中美之间,美方言称不支持“台独”,却大肆对台售武;一面欲发展对华贸易,一面频挥金融、科技制裁大棒。正义对魔杖,缜密对诡谲,本质乃中美两种国体之较量。国体不变,较量不止。非东风压倒西风,即西风压倒东风。纵不知特朗普尚存多少幻术,然伟人早有警策:战略上藐视之,战术上重视之。中国今天已是东方雄狮,对资本帝国之警钟长鸣,多备应对之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崛起的宏伟蓝图与缜密精微的韬略战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民本宗旨如天行健,缜密循道必致弘强。无论资本帝国以科技封锁、金融打压抑或军事威胁,炎黄子孙必缜密应对,严阵以待,以天道之拳,从容制衡。中国发展之宏阔愿景,崛起之磅礴伟力,势不可挡,天佑人归!

 

  (陈伯生写于2025年7月)

标签:心性;天地;实践
责编:江南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