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落实“三项措施”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025-04-25 17:1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东海环萱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东海县是农业大县,有耕地面积182万亩,2024年水稻种植面积98万亩,小麦种植面积118万亩,菜果面积约50万亩,生猪存栏38万余头,其中能繁母猪3.64万头,规模猪场现有量超过200个。目前全县形成了西红柿、芹菜、草莓、葡萄、老淮猪等20余个菜、菌、果、肉类生产基地,其中“东海大米”、“黄川草莓”和“东海老淮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如意情”金针菇、“北芹口”西葫芦和西红柿获批绿色食品认证。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获市级审批“菜篮子”基地1个,建立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1个。农业生产的繁荣发展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多年来,东海县在坚持抓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最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强化源头管控,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排放。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活动的前期作的“平时抓”,严把第一关,杜绝污染物进入农业生产环节。开展土壤监测、治理,强化农资管理,减少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排放及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化农资生产、销售市场管理,加强农药、化肥、饲料生产、销售市场检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化肥、假农药和劣质饲料行为,规范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的销售和使用,严厉打击养殖中违规违法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电来访,以信访为线索,深入了解全县的土地保护情况、水环境情况、农药化肥、饲料市场的生产销售情况,强化督查。2025年以来开展该类督查行动10余次。

  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等精准施肥技术,加强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力度,减少肥料浪费和化肥用量。大力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等型肥料应用,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缓控释肥等高效施肥技术和模式,2024年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较2023年削减0.6%左右。

  坚持以预防为,治理为辅的原则做好病虫害防治,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强化农药使用管理与指导,推进高效植保机械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农药,减少农药残留污染。2024年全县农药用量对比2023年减少约1%,全县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5%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占比达90%以上。

  狠抓执法监管,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巡查执法,对故意破坏农田设施,乱堆放农作物秸秆,违规使用剧毒高污染农药,使用劣质饲料,粪污治理不达标的养殖场(户),违法偷排、漏排、粪污治理设施不运行的养殖场(户)进行处罚,涉及刑事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查处、整改存在的问题,重点督查重要水源保护区、风景区、生态红线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及时叫停违法违规的农业生产活动,重视源头的治理管控。及时修复损坏的农业生产设施,清理乱抛弃的秸秆、废弃农药瓶和废旧种植地膜。强化养殖场(户)污染治理,重点治理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种养结合不紧密的畜禽养殖场(户),完善粪污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的设施设备,实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加强养殖臭气治理,蛋鸡、肉鸡、生猪规模养殖场养殖栏舍配备通风排气装置,逐步建设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场氨气等臭气减排设施。清除河道养殖,对水库水域滩涂养殖实行严格管控,严格限制养殖鱼类品种和数量,严格控制饵料投放,确保库区水质不受养殖污染。

  推进直播稻控减和秸秆离田综合利用作。优化水稻种植模式,持续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按照“1+4”的布局建立5家厂化育秧中心,推广集中育秧面积6000亩,确保规模户水稻机插秧全覆盖,30%小农户实现机插秧。以强化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织及农户参与、乡镇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储运体系。汛期重点河流沿线两侧各500米范围夏季秸秆全部离田。

  重视“抓平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长效治理。出台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农业面源的污染治理,重抓日常执法监管,打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传剧毒农药、劣质饲料、假化肥的危害。开展农业生产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理进乡村,进田间地头宣传,扩大宣传面,提高宣传效果,采取散发宣传册、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现场接受咨询等形式进行宣传,每年印发宣传资料约3000份,张贴悬挂标语约300条,接受群众咨询约200人次。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土地的肥水保持能力,减少氨氮等污染因子的排放。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生态沟渠建设,进行农田退水净化再利用,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全县共建成8个循环利用单元,71个农田退水循环利用试点,大型循环泵站160个,小型临时泵200余台,覆盖面积约18万亩。有效地实现了“退水不直排、肥水不入湖、养分再循环”,走出了高标准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建设的路子。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1.94万亩。二是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活动的“自我净化”能力。开展农业土地保护行动和综合治理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安峰山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程,治理面积10平方公里。实施安峰山矿区生态修复程,复绿矿山面积1650亩,复垦土地500亩等。开展卫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使卫星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海环萱)

标签: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活动;治理
责编: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