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明
在我小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首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其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诗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至后来参加了学农,手握镰刀,在稻田里挥汗如雨,才渐渐认识了稻子。
这两天在江苏洪泽,对于稻子的认识更“进步”了一些。
从10月份开始,洪泽区50余万亩水稻进入收割期,时下,走进洪泽的田野,天高云淡,满目金黄,与白墙黛瓦的民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丰收图。
采用机械收割,如今的田野里,只能看见少数几个农民在指挥收割机。收割过的田里还有些老人在捡麦穗。
微风拂过,稻浪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地在演奏着一曲丰收的赞歌。
置身于稻浪中,人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空气中稻香扑鼻,眼睛里满目金黄,让人忘记了俗世的烦恼。原来,丰收是“治愈系”的,稻米除了可以一饱口福外,在某种意义上看,更能让心灵得到滋养。
客观上讲,农村并不令人心驰神往。经历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对我这句话最能感同身受。“劳心者”以形而上的目光,只能感悟表面的美。
你很难看见一个长年在农村劳动的人,脸上是白白净净的,更多的是黝黑和苍老,伸出手来能看见的是又黑又深的皱褶。与其说丰收的色彩是金黄色的,倒不如说黝黑的。
农民对于丰收所绽放的表情和我们是一致的,只是在他们心中,酸甜苦辣凝聚的地方,我们无法去感知。在他们丰收的笑容中,任何的描述都是次要的。丰收的外在形态,只能是浮光掠影的存在。
丰收的每一种颜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共同诉说着辛劳、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