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马边行
□ 丁东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今年金秋十月,我不远千里,有幸应邀参加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建县40周年庆典活动。
其实,马边我来过,只是欠马边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深情地回望。2007年6月,为促进东西部挂钩地区干部交流,江苏省张家港市组织28位优秀乡科级中青年干部远赴马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挂职体验式培训。我所在第二小组的四位学员,被分配到马边彝族自治县的下溪乡。由此,让我置身一个有风的地方,享有一段与马边亲近的美好时光,留下了永远的回忆和眷恋。
在阔别17年后重访马边。与当年从乐山到马边一路颠簸,行驶近六小时车程不同,我们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车行仁沐新高速公路,一路赏景,一路欢笑,不到三小时便抵达马边高速出口,迎接我们的是一幅刻在石壁上的宣传语——“青梅竹马,边城茶香”。汽车驶入城区,所见的一切超乎想象。天空蔚蓝,白云闲游。微风送爽,空气清新。花枝摇曳,梦幻如诗。
第二天上午9点,在一派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中,马边彝族自治县建县四十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在庄重的升国旗仪式后,马边县所辖各乡镇的群演团队一个接一个,闪亮登场,载歌载舞,向观众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丰收景象和沧桑巨变。——一场金秋十月的盛典,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午饭后,马边县委、县政府为嘉宾们安排了现场考察活动。一下午的现场考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马边建县四十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内在变化。
先说经济发展吧。近年来,马边通过招商引资,通过中纪委牵线搭桥,建起了以年销售4亿多元的磷石深加工、年销售1亿多元的高端冻干食品企业为代表的一大批骨干企业。马边立足“6+X”发展思路,持续做大做强“茶叶、竹笋、青梅”三项名优产业和“猕猴桃、优质畜禽、冷水鱼”三大特色农业,建成22.5万亩生态茶园基地、100万亩优质竹笋基地、5万亩青梅等林果基地、24个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同时,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河公园观光带、明王寺、彝族新寨、玛瑙苗寨等为支点的“六个风”(风貌、风景、风物、风情、风味、风俗)农文旅发展格局,演绎了一幅“上山青梅下山茶,二半山区冒笋芽。山地畜禽溪养鱼,连片插花种桃李”的生动画卷。
再说城乡建设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后来居上,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星级酒店、大型商场、体育健身场所、5G基站、微型电视发射基站等应有尽有。在全国各地房价普遍下滑的形势下,马边县城的房价不降反升,均价四五千元。城乡交通四通八达,自仁沐新高速公路通达后,在建的乐西高速即将通车。
后说民生事业吧。马边的医疗、教育、卫生条件不比东部发达地区差,县医院硬件设施一流,通过人才引进及对口帮扶,医疗队伍等软件水平显著提升。深入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一村一幼”计划。投资4亿多元新建的马边中学,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在这里读书的孩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欢乐。同时,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建成四川省最大的烟峰彝寨,让4108户彝家挪出穷窝。2023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69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238人。建有养老服务机构4个,日间照料中心9个……“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马边已经不是空话,成了事实。
秀美彝乡,脱贫奔康。幸福马边,金山银水。参加现场考察的嘉宾无不赞叹马边的变化。同车的马边老县长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动情地说:“要说马边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可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千年巨变’。”老县长的一番话,让我感同身受,感慨万千。再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