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明
很多年前,我从西顺河镇坐上渔家小船,兴致勃勃地去看洪泽湖上大闸蟹收获的情景。那时,临近岸边的水面上,渔民们围湖养殖,围网随处可见。如今生态修复后,这里已经变成了湿地公园。走上新建的观光平台,眼前的洪泽湖上,淡淡的雾中漂浮着多座生态小岛,如同轻纱笼罩中的仙境。
与洪泽湖一堤之隔的就是西顺河镇张福河村,现在的大闸蟹养殖基地,一块块长方形的鱼塘延伸到视线之外。
张福河村又叫 “渔家风情园”,村里一排十几户外观一致、青砖黛瓦的建筑韵味十足。自从养殖大闸蟹之后,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更多的是渔民们有了精气神。在村里,一群年轻人正在抖音上直播带货,“货”当然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大闸蟹了。看见他们脸上流露出的自豪感,相信隔着屏幕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洪泽人的热情。
洪泽最为出名的是小鱼锅贴和大闸蟹,近年来,小龙虾、螺蛳也很闻名,名声在外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那一股发自洪泽湖深处的“鲜味”。
大闸蟹虽是池塘养殖,但洪泽湖的“鲜味”一点也没有变。在当地的特色美食城,大闸蟹依然是食客们的必点之物。偌大的饭店,洪泽湖的味道从一只只大闸蟹中弥漫开来。
最抚凡人心的是饱含在大闸蟹中的乡土情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洪泽湖是江淮大地之绿肺,地处大运河和淮河交汇地,洪泽湖儿女在与水相谐相生实践中,吸收了大运河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营养,逐渐形成了洪泽湖特色的文化精神。
当年,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也曾在洪泽湖畔带领人民治水,所使用的每一块条石上凿出一个齿槽,用生铁铸成两头大中间小的铁锔,铁锔与齿槽一般大小,把铁锔放在齿槽之间,再浇上由糯米汁与石灰搅拌而成的砂浆,如此一来,条石与条石牢牢地黏合在一起,不留丝毫缝隙。洪泽人一丝不苟的精神在一块块大青石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洪泽人对于大闸蟹的养殖也保持了骨子里的精益求精。在池塘边,我看见两位年轻人正在挑选渔民刚刚从水里捞出的蟹苗。他们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蟹苗带回去后做基因检测。当地人还通过实施生物净化、水质监测和环境优化,成功打造了一个生态平衡的养殖体系。洪泽人不仅提供了绿色天然的食材,更传递了一种对生态、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大闸蟹的鲜,不仅鲜在了味蕾,也“鲜”在了洪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