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纪念日。在江苏句容茅山这片红色热土上,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与新华日报社联合举办《嵌入大地的英名——江苏地名里的抗战故事》系列纪录片展播座谈会。三十余位嘉宾齐聚,共同观看纪录片并深入座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前行力量。
“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创建最早、坚持最久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这片热土上,共爆发过大小战斗5000余次,7000英烈牺牲于茅山大地,成功牵制了日军、伪军10万多兵力。这里还孕育了“茅山抗日三杰”——巫恒通、洪天寿、樊玉琳。”句容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周强说,今天的句容,仍完好保留着新四军修械所、医疗所等28处抗战遗址。“希望本次展播,让更多人了解茅山老区及句容各地的抗战历史,深刻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
“《嵌入大地的英名》系列纪录片,是我们挖掘和传播江苏红色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原南京军区联勤部政委少将汪晓荣说,纪录片通过探寻地名这一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将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与地理空间紧密连接,有效增强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覆盖面。“我们要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深化研究,不断挖掘整理蕴藏在江苏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让红色基因在江苏大地代代相传。”
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个烈士;每一个烈士背后,都是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现场,大屏幕播出《嵌入大地的英名》系列纪录片中的五集。《绝食殉国的巫恒通》所展现的铮铮铁骨,《英雄白果两地情》所寄托的深切哀思,《永远的“刘老庄连”》所诠释的壮烈不屈,《雪枫师长半城情》所承载的军民鱼水情,《白刃血战耙齿凌》所体现的英雄壮举等,无不令观者唏嘘。
作为这部微纪录片的总编导,著名电视纪录片导演、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吴建宁分享了纪录片摄制背景。“从今年2月份构思,到5月份展开全面拍摄,再到今天初见成果,整个创作过程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沐浴在英雄主义的光芒之下,激励我们全体创作人员努力工作。”吴建宁说,这部片子通过挖掘史料、档案来呈现历史,其中,他们挖出了很多前所未闻的细节,比如白果烈士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右手握枪、左手紧捂公文包的战斗姿态等。
“时间虽短,而内容集中。”凤凰传媒副总编辑王振羽说,五集微纪录片回望历史,缅怀先烈,打捞记忆,再现当年。刘老庄连、巫恒通、彭雪枫等事迹,让人深受震撼,感慨万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这五个短片,就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阐释与注脚,就是对抗战精神的重温与弘扬。”
起初定下《嵌入大地的英名》这个名字,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生活部主任冯海青便觉得很震撼。他说,在这次的摄制中,新华日报社总部及各个分社全都参与其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个英雄的名字都变为闪亮的坐标,嵌入城乡的街巷,融入百姓生活。我们也在通过大量延伸报道,带大家去感受英雄所在地的今日面貌。”
“爷爷牺牲时年仅38岁,生前只留下一张照片。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的情绪都很激动。”抗战英烈巫恒通之孙巫充实讲述起日本侵略者对祖辈的凶残手段,一度哽咽。“烈士们的血没有白流,经过14年艰苦抗战,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参加今年九三阅兵的现场观礼时,巫充实特意带上了爷爷的照片。他说:“我想让爷爷看看我们的阅兵盛况和祖国今日的强大。”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原主任、教授董连翔说,《嵌入大地的英名》系列纪录片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它凸显了历史的真实,告诉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它将是留给后人、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嵌入大地的英名》系列纪录片中有10集讲述了南京的抗战军民故事,作为这10集纪录片的撰写者,南京市档案馆原一级调研员、研究馆员夏蓓表示“与有荣焉”。她告诉大家,撰写之前,她实地考察了各个故事的发生地。“我想说,纪念英烈,没有时间表,我们永远在路上。”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智认为,《嵌入大地的英名》系列纪录片是高校教学的鲜活教材,未来将来会带学生们一起观看,从中获取思想养分。
抗战英烈白果牺牲地(建湖县冈西镇白果社区居委会)代表、白果烈士陵园讲解员张芯芯此次专程从建湖县赶来参会。她为大家梳理了白果烈士的生平,以及盐城地方政府把白果牺牲地命名为“白果乡”的历程。“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化烈士精神为白果社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抗战英烈巫恒通家乡(句容市白兔镇)代表、白兔镇文旅办公室支部书记郦旭鹏说:“小时候经常听老人家讲起巫恒通烈士的故事,如今的巫恒通故居已成为我们的红色教育基地。烈士精神万古流芳,我们将在烈士精神的激励下,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