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
2025-08-01 20:55:00  
1
听新闻

  “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近日顺利完成命名交付,牵头单位正是位于江苏无锡的太湖实验室;“1650”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总数近1/5……8月1日,江苏省政府在宁举办“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一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现江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亮眼成绩。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从四个维度解读“成绩单”:看位势,去年我省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上海—苏州、南京分别位列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第五和第九位。看投入,我省研发投入持续3年提升、对全国的贡献超过1/8;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提前完成省“十四五”规划目标,已经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看产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去年首次突破50%、达50.7%、今年上半年持续攀升、达51.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看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项、取得历史性突破,上市创新药约占全国1/4,生物医药迈入全球并跑阶段,动力电池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突出高质量科技供给厚植融合的基础。江苏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近两年组织实施250个攻关项目,取得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世界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省政府去年设立24.8亿元的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今年又增加2亿元、达到26.8亿元,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开展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十四五”以来支持科学家领衔实施146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取得了世界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发现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等重大原创突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扭住融合的关键。江苏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出台推进高企高质量发展15条、培育独角兽企业11条等政策,去年全省高企超5.7万家,入围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占全国13%、23%;科技型中小企业8.9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114家,均居全国首位;着力培育32家“硬科技”标杆孵化器。连续3年举办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新增科技领域专项贷款6400亿元。支持龙头企业等牵头组建25家创新联合体。我省85%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89%的专利授权由企业创造、近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的途径。江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连续两年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组织园区和企业走进大院大所大学大实验室捕捉和转化成果;去年现场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24个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今年还将在9月11日如期举办这一品牌活动。去年我省获批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省政府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科集团等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营收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布局25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强化前端赋能和价值发现。累计选聘近1.2万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去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300亿元。

  推动高新园区新质转型打造融合的阵地。江苏推动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以“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为实施路径,在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开展首批试点,省政府专门召开了推进会。出台支持和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大力推进“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着力培育20个前沿科技引领的新赛道。苏南自创区承担国家“揭榜挂帅”试点任务7项。目前,我省建有18家国家高新区、数量全国第一,经济规模、出口规模在全国的国家高新区中占比分别达到1/7、1/5,获批1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9家高新区进入全国50强、数量居全国首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融合的动力。江苏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目前省人大已通过一审,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三项改革”,赋权改革扩大至全省省域。出台省产研院发展促进条例,是全国首次针对单一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立法,支持其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超400家、转化成果7500余项。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重大攻关组织机制。加快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去年江苏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类项目人数居全国第一。深化科技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获中央改革办专刊推介。

  迎好风上青云,“低空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记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江苏近期正抓紧谋划低空经济人才评价体系,让优秀人才振翅“起飞”。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封春晴介绍,全省将根据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整机及系统)、下游(低空飞行及保障服务)人才需求,设置职称评审新专业。目前低空经济-航空航天装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条件已经出台,正在苏州太仓进行试点。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实习记者 李耕臣

标签:江苏;新区;江苏省
责编:姬传涛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