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淳溪:聆听在历史褶皱处的生命心跳
2025-11-05 21:3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永祎  
1
听新闻


淳溪:聆听在历史褶皱处的生命心跳

□ 张永祎

  东南濒临固城湖,北依石臼湖,两湖环抱之中,宛如一块北宽南窄的倒梯形宝石,这便是南京市高淳区的淳溪古镇。此地古称濑水洲,自宋代起更名为高淳镇,因其民风淳朴且地势较高而得名。明弘治四年(1491年),朝廷在此设立高淳县。晚清时期,为避免县、镇同名,据其位于淳溪河的北岸,故改名为淳溪镇。

  淳溪自古以来水道如织,风景如画,物产丰饶,百姓安居乐业。早在唐代,这里便萌发商业之芽,唐诗中描绘的“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盛景。自宋代起,该镇商业繁荣兴盛,手工业蓬勃发展,成为连接苏南与皖南的重要经济走廊。及至明清时期,随着徽商势力崛起,此地演化为安徽粮食、茶叶、烟叶、纸张、竹木、桐油及江苏色布绸缎、日用百货等物资的主要集散中心。经济繁荣吸引人口汇聚,房屋建设推动街道延伸,最终构筑起完整的街区,有力地催化了古镇的蓬勃发展。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满怀热切地踏上了这片故事丰饶的土地。经过地铁与公交的便捷转乘,我们迅速抵达了目的地。眼前的风景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在朴素中沉淀着岁月的痕迹,于悠闲中蕴含着生命的活力。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历史文化的壮丽画卷,沿着路标前行,我们便能轻松抵达一个个镌刻岁月印记的坐标。

  薛城遗址——“金陵第一古村落”

  薛城遗址位于淳溪镇薛十村,坐落在石臼湖南岸一片岛屿状高地上,现存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作为南京地区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97年8月,遗址在原薛城乡卫生院新建办公楼工程施工时被发现,由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保所立即组建联合考古队进行维救性发掘,从此拨开了这片神秘土地的悠久历史。

  可以说,薛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对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和研究中国南方史前体质人类学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南京的已知史前文明也因此又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此地成为南京名副其实的“城市之根”和“文明之源”。

  在时间维度上,它堪称南京主城区年代最早的“第一缕炊烟”。在薛城遗址重见天日之前,学术界普遍将南京地区的文明起点定位为距今约3000年的“湖熟文化”,其代表遗址包括北阴阳营等。南京的建城史通常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具体以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修筑“冶城”为开端。然而,薛城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6300多年前,逐水而居的高淳先民便已在石臼湖南岸的淳溪薛城村安居乐业,从事渔猎与农耕,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南京作为中华文明早期发祥地之一的重要地位。

  在空间维度上,这片区域堪称南京城市版图上无可争议的“文明原点”。其完整的聚落布局生动展示着当时的村落结构,包含居住区、墓葬区、手工业区等,为探索远古先民的社会组织与生活生产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依据。2021年发掘的“龙形蚬壳堆塑”遗迹,是用水生贝壳堆塑出来的伏龙形状,这个发现对于探讨史前的生态环境、原始信仰、动物崇拜、龙形象的起源,以及宁镇地区文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文化层面上,这里同样为南京的历史文化叙事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石。薛城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展现了从马家浜文化(早期)、崧泽文化(中期)到良渚文化(晚期)的演变历程,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更悠久、更深厚的文化底蕴。薛城遗址是南京文化的“源”,而璀璨的六朝文化、明清文化等则是其“流”。应该说,这里秉持着金陵古城文化的灵魂与根源,为南京人探寻“我从哪里来”提供了终极答案。

  薛城遗址文化公园位于淳溪镇薛十村。公园分为发掘现场展示区、出土文物陈列馆和万株牡丹园三大区域。遗址展示区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上层是墓葬区,出土了115具骨骸;下层则为居址区,展示着柱洞、灶穴和灰坑等遗迹。我们蹑手蹑脚地走在遗址保护的玻璃罩上,脚下的发掘现场便立刻跳入眼帘,各种原始形态和现代标注都一清二楚。遗址陈列馆内陈列着一尊5000年前女性原始先祖的复原像,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依据遗址M15号骨骸面容科学修复而成,同时还展出了石器、陶器、玉器及骨器等众多出土的文物。

  万株牡丹园最早种植的牡丹,据说涵盖了9大色系、83个品种。对于在淳溪古镇的薛城遗址上营造万株牡丹园,我们起初感到有些格格不入。遗址公园的工作人员却笑着说,其意义远超在公园里增添一片花海,是想让历史、文化与美学有机交融,以此开展一次极具创意的文化尝试,从而使得遗址公园从一个可能“曲高和寡”的纪念地,也有可能转变为人们“道近易从”的打卡地。

  高淳老街——“金陵第一古街”

  淳溪老街,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称作“正仪街”,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山大街。老街东西呈兜钱弧形,据说寓意将财富聚入兜中。街道原长1135米,现有800米,宽4米左右……

  我们漫步在淳溪的老街上,脚下的石板路饱经沧桑,闪烁着温润的光泽;路面以青石与胭脂石铺就,两侧巧妙拼接,中间纵向延展,别具一格。我们看到这里有气势恢宏的关王庙和庭院深深的富商宅邸杨厅,还有乾隆皇帝御用的古井、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以及民俗表演馆等。宋到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历史在烟火中蔓延,烟火在市井里飘荡。街边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招牌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弥漫着古朴的韵味。传统手工艺店琳琅满目,羽毛扇制作、手工布鞋、木雕、竹编、麦芽糖作坊等令人目不暇接。

  这里的特色风味很多,如蟹黄汤包、豆腐干、糯米糕、破絮窠团子、荠菜蛋、乌饭、喜粑粑、菱米糕、炒米糖、肉脯等,每一样都让人垂涎欲滴。我们忍不住买了一份具有当地特色的芡实糕,轻轻咬上一口,软糯香甜,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了那个商业兴盛、烟火气十足的古代淳溪。

  据说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8年,考察淳溪老街时,被其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风貌所打动,欣然为其写下了“金陵第一古街”的匾题,不仅精准地概括了这里独辟蹊径的特色魅力,也凸显了其在南京地区古街市中脱颖而出的历史地位。

  因为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代的淳溪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是连接苏南和皖南的商贸枢纽,民间有“四方商贸,鳞次栉比”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商贾云集,达到鼎盛。南京市区内著名的夫子庙街区,虽然历史背景深厚,但其现有的商业街市风貌主要是近代,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后重建恢复的。而淳溪老街的街道肌理、建筑主体和商业功能延续了数百年,其历史连续性非常突出。

  因为建筑风貌保存完好,这里堪称“活的古建筑博物馆”。这里原始建筑大多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粉墙青瓦、飞檐翘角,挑檐、斗拱、垛墙、横桁、镂窗、木板排门等特色鲜明、五彩缤纷,既呈现徽派的古朴典雅,又体现香山派的通透轻盈,因此,被许多古建专家定义为“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过渡类型”。这些建筑博大精深,特别为中外学者和游客们所喜爱,都亲切地将其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和“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淳溪位于苏南和皖南的交界处,紧邻固城湖和水阳江,在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吴头楚尾”,因为地理位置独特,是货物集散和商人往来的必经之地。从南京方向过来,淳溪老街是进入苏南边缘的第一个繁华市镇,堪称金陵文化圈南部的第一门户。

  老街不仅是一个建筑的岁月排比,更是一个活态的文化空间。电影《黄桥决战》《将军的抉择》《张文祥刺马》《银楼》《金陵十三钗》《推拿》《黄飞鸿之英雄有梦》,电视剧《大江风雷》《红与黑2000》《风雨中国心》《无懈可击之高手如林》《老严有女不愁嫁》以及《人民的名义》等都争先恐后前来取景……

  这条老街在牌坊上和迎面的粉墙上都写着“高淳老街”,但在街中的石碑上却刻着“淳溪老街”,既然是淳溪镇的老街,那么说它是“淳溪老街”肯定是没错的,但为什么又说它是“高淳老街”呢?这是因为淳溪镇自古以来一直是高淳县的治所所在地,即便是今天的淳溪街道也是高淳区委和区政府的所在地,因此称其为“高淳老街”也合情合理。

  吴氏宗祠——家国情怀凝于一室

  在淳溪老街的深处,矗立着一座青砖黛瓦、风火墙高耸的吴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吴氏宗祠依地形而建,门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吴氏宗祠布局为前进正门(戏楼),中进享堂,后进祭殿,间设天井,侧有厢房。吴氏宗祠建筑面积计820多平方米,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吴氏宗祠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家族迁徙、奋斗与传承的缩影。吴氏家族祖籍安徽歙县,曾为历史上著名的徽商集团成员。徽商以“贾而好儒”闻名,精于经商之道,崇尚宗族文化。大概在明朝中后期,吴氏家族一支为谋求更广阔的商业前景,自徽州故里北上迁徙,最终选定水陆交通枢纽高淳为新落脚点。他们见经识经,研桑心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此处蓬勃发展,迅速崛起。历经四百余载,现已繁衍为一宗四支房,人口逾三千人。

  在数百年的岁月里,吴氏家祠扮演了多重核心角色。每逢春秋大祭或重要节日,族人在此举行仪式,缅怀先祖。凝聚血缘亲情家族内的重大事务,如族规制定、财产分配、纠纷仲裁等,都在这里由族中长辈商议决定。祠堂也是家族学堂,族中子弟在此读书习礼,接受“忠孝节义”的儒家传统教育,以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家族的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也常在祠堂举行,使其成为家族社交生活的中心。

  因此,吴氏家祠的故事,是一部用砖瓦木石写就的家族史诗,不仅连接着徽州的故土与高淳的新家,也见证了迁徙后的商业繁华与文化传承。如今,这里已成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的纪念馆,因为在1938年那个夏天,历史的洪流又为这座古老的建筑注入了全新的、滚烫的灵魂。

  那一年,肩负着民族希望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在陈毅司令员的率领下,奉命东进抗日,他们由皖南来到高淳,司令部就设在吴氏祠堂。当时陈毅司令员不仅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更以其诗人的豪情与政治家的远见,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目前祠堂第三进的展览厅,就是新四军这段红色历史的生动再现。我们看到,迎面就是一尊陈毅司令员的铜像,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眼前所见好像还是当年那段风云激荡的抗日岁月。

  新四军指战员们抵达淳溪后,满腔热忱地投身于群众工作中,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们对党忠心耿耿,纪律严明,绝不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主动为乡民担水扫地,医生们悉心为老乡诊治、送药上门,以实际行动鲜活展现人民军队的崇高本色。古镇的百姓们,从最初的观望与困惑,渐渐转化为亲近与拥戴,目睹这支驻扎祠堂的队伍,正是为抗击日寇、守护家园而来的子弟兵。部队离别时,百姓们纷纷送上衣物粮食,依依惜别,难舍难分。随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叙述,我们不仅掌握了第一支队初到高淳的详情,还深入了解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及后续一系列大小战役的辉煌胜利。祠堂墙壁上镌刻的图文,宛如历史深处的深刻烙印,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那段同仇敌忾、峥嵘岁月的壮丽画卷。

  由此可见,吴氏宗祠绝非仅是一座古建筑中的家族传说,它更是一段关于信仰、牺牲与新生的红色史诗。新四军的革命精神,宛若祠堂院落中那棵饱经沧桑的古树,早已将根须植入这片土地的骨髓,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位参观者的灵魂。

  保圣寺塔——“金陵第一四方宝塔”

  保圣寺塔坐落于淳溪镇东,民间俗称“四方宝塔”,在高淳享有“古四宝之首”的美誉,原本是保圣寺内大佛殿后的建筑。相传始建于吴赤乌二年(239年),系孙权为母亲祝寿并镇邪而建。据《民国高淳县志》记载,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僧人贯休在县城东郊龙城山主持修建龙城寺,该塔因此得名。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龙城寺更名为保圣寺,塔也随之改名。

  据县志记载,现存之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由邑人刘川等人倡议修建。历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1974年塔刹重修,1985年进行大修,现已重现其挺拔身姿。“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尽管历经多次修建,塔的主体结构仍保留宋代遗物。此塔为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建筑,四方体形,共七层,高达33.53米。塔身无基座,底层边长5.43米,设有外廊环绕。底层占地139平方米,壁厚1.3米,全部由青砖砌筑。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收,腰檐平缓舒展,刹件高耸入云,更显古朴端庄之风韵。据说当年游客可以登塔观光,但现已经不允许了。

  据当地人讲述,当年他们步入塔内,看到每一层都有拱形的小窗口。从这里向外望去,世界仿佛被分割成一个个凝固的画卷:这边是灰瓦连绵的屋顶,如鱼鳞般铺展;那边是运河的支流,水色清澈,缓缓流淌。登上最高层时,凭栏远眺,整个淳溪镇尽收眼底。老街的屋顶连绵成一片青灰色的波浪,运河水在夕照下化作一条金色的绸带。更远处,新城的高楼宛若海市蜃楼般悬浮于天际。他们说在塔的底层还有一块残碑,上面刻着“宝塔镇河妖”五个字。这让我们想起塔的构造,没有地宫,没有舍利,其存在本身,便是最朴素愿望的物化表达,这座塔就是震慑水患、护佑平安的最忠实的守望者。

  这或许正是保圣寺塔几百年来屹立于此最令人动容之处。尽管默默无言,却承载着所有的言语;尽管静止不动,却见证着所有的变迁;尽管顶风冒雨,却挺立着所有的脊梁。阳光将巍然矗立的塔影,长长地投射于大地之上,无形的光阴仿佛有了可触摸的形状,显得格外安静、庄重、巍峨、挺拔,使得这座古塔处处洋溢着生命流动的暖意。

  “固城烟雨”——“高淳八景”之一

  固城湖在淳溪镇南,亦名小南湖,因固城而得名。据说春秋时期,公元前541年,吴王余祭在濑水之滨建濑渚邑,构筑固城,土垣坚实,城墙高耸,壁垒森严,有所谓“固若金汤”之称,这大概就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之一,据说比南京的石头城还早208年。当年为了能够及时运兵送粮,吴国大将军伍子胥开挖了一条运河,从高淳开始,经过溧阳、宜兴、无锡到苏州,最后注入太湖,固城湖其实就是这条人工运河——胥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故事就像这运河的水一样早已流向远方,徒留寂寞遗址于固城,却因此成就了一个湖名。

  “固城烟雨”久负盛名,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一直颂咏不绝。明代正德年间高淳知县顿锐有礼赞固城湖的诗篇《固城烟雨》:“暗云寒雨晚冥冥,湖上春阴失远灯。浩渺拍堤孤浪白,微茫隔岸数峰青。别船渔火遥堪望,何处鸣榔近渐听。疑是洞庭秋色里,欲将瑶瑟吊湘灵。”在诗人的眼中,每当细雨霏霏、烟雾笼罩湖面,固城湖便显得浩瀚苍茫,湖畔如雪的芦花因雨湿而难展芳华,夜晚荇菜与荷蕖的清香,仿佛借着湖面渔火的微光悄悄弥散。

  对于这样的雨中即景我们是非常期盼的。此时恰好下起雨来,我们欣喜若狂,这不正是天公恩赐,让我们入诗入画吗?这时周边已呈现出混混沌沌的铅灰色,雨丝不疾不徐,均匀而密集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纱幕,将整个湖山笼罩其中,也忽然催开五颜六色的花折伞,在青山绿水之间亮起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整片湖水恰似一幅微微颤动的生宣未竟之作。雨点轻敲湖面,未激起大涟漪,只打出无数细小而转瞬即逝的圆涡,宛如无数鱼儿齐声唼喋。近岸的芦苇丛,在烟雨中褪去翠色,化作深沉的墨绿。它们不再沙沙作响,只是静默低垂着头,承接雨水的洗礼,每片叶尖都悬着一颗将落未落的晶莹水珠。对岸的屋舍、树木,因为雨帘的阻隔,都失了分明的轮廓。远处的一抹山脉,此刻也成了疏疏落落的淡影,仿佛被人随意点染,晕染开来,成了一片氤氲的、流动的黛色,颇有倪云林笔下的荒寒意境。

  不知过了多久,雨势渐收。漫天的纱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撩开,阳光又从云的隙缝处露了出来,湖山的轮廓在残留的水汽中,开始一点点地、羞涩地重新显现,整个世界又变得明白晓畅了起来,但那湖天一片空濛流动的诗意,却长久地印在了心里,就像一场永不散去的青瓷色的梦,这时还若有若无地浮现在水天之间。

  高淳非遗展览馆——江苏首家集中展示地方非遗的展馆

  高淳拥有极为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在淳溪老街上坐落着一家高淳非遗展览馆,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是江苏首家集中展示地方非遗的展馆。展馆划分为九个部分,涵盖民间传说、农耕文化、传统记忆等,通过浮雕、模型及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栩栩如生地呈现了高淳29项非遗项目。

  薛城花台会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据当地人讲述,薛城花台会通常于农历三月十八举办。届时,由能工巧匠在村口精心搭建一座宏伟戏台,邀请著名戏班连续三五日唱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据说,旧时搭建后的薛城花台蔚为壮观,戏台面宽13米、进深16米、高约12米,占地208平方米。台沿围有半米多高的栏杆,其上悬挂各种戏剧人物彩图,中间塑有福、禄、寿三星泥像,两旁是八洞神仙。戏台中部所立四柱为浮雕金花盘绕,台顶是一幅幅彩画,台口上方用纸扎镂空彩屏拼联,绘有“双龙戏珠”“十二月花神”等图案,称“五彩架”。五彩架的上方是五个翘檐的宫殿式屋顶,称为“五凤楼”。在戏台中间,还用彩屏分隔前、后台,有四个进出场的彩门,上书“出将”“入相”。整座戏台花丛簇拥、金碧辉煌,其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薛城花台会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花台会”。

  花台会期间,这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乡里乡亲相约看戏,看完戏了,便走亲访友,乡亲的大聚会就变成了亲朋的小聚会。这是传统的文化活动,也是现代的商品市场,近来还利用这个机会,举办了土特产物资交流会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

  石臼渔歌,乃是石臼湖渔民所传唱的民歌。高淳水域辽阔,约占三分之一面积,众多渔民以此为生。捕鱼者舟楫穿梭,朝夕间歌声飞扬,响彻湖畔,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讲解员看到我们对此特别感兴趣,笑着说:“要不要听渔歌?我给你们唱一段。”只见她清了清嗓子,直接唱道:“石臼湖啊浪打浪,渔船出港迎朝阳,一网撒下去,鱼虾满舱板,卖了钱,买米粮,一家老小笑洋洋。”调子很悠扬,带着湖水的咸味儿,像风穿过芦苇丛的声音;她说这是跟爷爷学的,唱不出老人家的那种年代感,但我们听来同样富有水乡的美感。

  1943年,新四军一师师部巡视团成员孙云海随团前往石臼湖畔检查工作,看到此处风景如画,但百姓生活却异常艰辛,正所谓“年年辛苦年年饥,捉条鱼儿饱肚肠”。怀着尽早打败日寇、改善民众生活的信念,孙云海灵感迸发,拾起湖边一枚贝壳,仿照“石臼渔歌”之风,在沙滩上写下了饱含深情与生活气息的《石臼渔歌》歌词。同去的战友涂克看后连声叫好,连夜谱曲,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就这样诞生了。“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这首歌在新四军战士和群众中很快传唱开来,迅速成为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强劲军歌。如今,《石臼渔歌》已被列入高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淳溪,这座蛰伏于历史褶皱中的江南小镇,宛如一册蕴藉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深深镌刻着岁月的沧桑。“第一”不单源自石牌坊上的铭文,“唯一”也非仅存于博物馆内的标本。历史的波澜壮阔,都将化作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诗意,从来都无须远觅,它就隐匿在那些被时光浸染的每一寸烟火人间里,生生不息……

标签:遗址;古村落;石臼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