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诗篇《旧时燕》
2025-07-27 17: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剑明  
1
听新闻

  近日,在“书香雨花”与读者朋友一起品读《旧时燕》(南京大学出版社),这是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的经典著作,作者将这本书命名为“文学之都的传奇”。

  我想,这一方面,是作者对南京城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气质的推崇,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在南京生活几十年,积累下的深厚情感。其实,作为南京人,我对这里的六朝烟水气,这里的山川形胜,这里的人文底蕴,也是十分钟爱。

  虎踞龙蟠、有女莫愁、新亭对泣、南朝四百八十寺、凤凰台上凤凰游……六朝古都南京,流传下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多少千古传颂的佳篇、多少名垂青史的英杰,怎不让我们心生敬畏,心生向往!

  《旧时燕》书名,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读来细细品味,既有“杏花春雨江南”的轻盈灵动,又有王朝兴替、时代变迁的厚重沧桑,很契合南京这座“六朝”古城的音韵气质,由此我想到,它又是南京城市的诗篇。

  这本书收录了24篇描写南京历史上有名的“人、事、物”的散文,程教授以散文的笔,从多个层面入手,剖析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揭示了南京独特城市魅力。

  其时间跨度,从六朝时期的“旧时王谢”“六代乌衣”,唐宋的“百斛金陵”“叶落半山”,明清的“有足自随”“俗眼看花”,一直延续到近代的“美酒生涯”“气韵风流”,让读者在富有流动性的文字里,感受南京城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

  书中内容跨度非常大。例如“爱住金陵”“叶落半山”“名士风流”等篇章,描写了李白、王安石、袁枚、吴敬梓等和南京相关的诗人、作家。“岩壑栖霞”“高阁临江”“烟雨楼台”等篇章,描写了栖霞山、瓦官阁等名胜古迹。还有的篇章集中叙事,如《金陵王气》《虎踞龙蟠》等等,围绕一个专题,展开讲述多个文学故事,意蕴悠长,又耐人寻味。

  当然,城市的传奇、城市的诗篇,中心无疑是“人”。阅读《旧时燕》的时候,我有一种很奇妙的体验,那就是能读到南京许多“老友新事”。即使,像莫愁女这样的神话传说人物,程章灿教授也花了整整一个篇章来解读,她是《莫愁乐》中,江津城西的多情歌女呢?还是《河中之水歌》中,锦衣玉食的大家闺秀呢?所谓传说,妙就妙在亦真亦幻,我们边读边想象,余韵有味。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诗仙李白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他在南京城,也留下了许多诗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连小朋友都会吟诵,可是少有人知,“杏花村”的原址,就位于南京城的西南一带,以售卖美酒佳酿“金陵春”就闻名于世。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子带出的图境,多么给人想象!据统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南京先后生活了20多年,南京秀美的自然风光,不仅陶冶了他的诗情画意,更培养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王安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都是一位锐意革新、百折不挠的改革家。而在南京的半山园,晚年的王安石,收获了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在这里,他还与曾经“变法”时的死对头苏东坡意外相逢,二人把酒言欢,一笑泯恩仇,完全没有那种“文人相轻”的嫌隙,而是多了一份“惺惺相惜”的情感,这给文坛留下一段佳话。

  确实,很多与南京城相关的名人,我们都比较熟悉,但真正仔细读完这本《旧时燕》,我们才能对他们有了一份亲近!有了更深切、更全面的体悟。因此,我本人在阅读的时候,既有一种很轻松的亲切,又有一种惊喜的新鲜感。

  在程教授的笔下,我们跟随这些风流名士的脚步,岁月兼程,春风化雨,感受诗意韵流,从千年流传的典故中,从文学历史的诉说中,解读南京的历史文脉,寻觅城市的文化之根。他笔下的这些故事,有的是一波三折的传奇演绎,孕育着城市的文学性情;有的为我们拨开历史的云烟,看到熟悉城市的另一面;有的则串联起文化的脉络,凝缩着城市文化的菁华。

  历史本是厚重的、琐细的,但在南京,这座富有传奇的“文学之都”,在程章灿教授的笔端,南京的城市传奇身轻如燕,在春天和秋天、南方和北方、在文雅与民俗之间,在历史和现实之间,飞来飞去。春夏秋冬,诗意盎然,春华秋实,生生不息,让我们在翻开《旧时燕》时,感受南京城的古朴典雅和悠久文脉,去体会一代又一代文人名士的才情和寄怀。

  我还知道,《旧时燕》是程章灿教授所著“南京三书”的其中一本,另外两本是《山围故国》和《潮打石城》,书名都出自刘禹锡的诗。这三个书名真好!我想到,唐代诗人孟浩然说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胜迹,城市传奇与诗意,往往都与古今人物密切相连,大江东去,潮起潮落,总与文化一脉相承。我们都在读书读史,就如同读一部又一部的史诗,作者和我们在一起,续写文都的传奇与诗篇。

标签:南京;诗篇;教授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