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线糊鲜美不糊——东方家园泉州城市文化系列札记
2025-07-22 09:0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黄跃平  
1
听新闻

  2021年7月,中国泉州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这座文化古城从中国文化地标上升为人类文明座标。泉州也成为中国唯一一座以整体申遗成功的城市,是为名副其实的“世遗之城”,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下是笔者2025夏福建泉州之行札记类散文系列《东方家园》。——作者黄跃平题记

  面线糊鲜美不糊——东方家园泉州城市文化系列札记之一

  泉州人都知道“先有泉州西街,后有泉州城”这句老话。据历史记载,公元686年泉州建成开元寺后,就在东西两侧列屋成街,史称西街。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城,则是于公元700年才以这里为中心开始建设迁移,渐次形成古城。因此,泉州文化的萌芽生根,正是起源于这条有着1300多年历史、1700米长的西街。

  入夜的泉州西街,霓虹与星光交织,夜市如昼,五彩斑斓的各式店铺,点亮了泉州之夜的繁华篇章。市井烟火气在此时此刻达到顶峰,欢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不是什么节假日,摩肩接踵的文旅游者竟然大多是年轻人。各类店铺的泉州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店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文创产品的窗口,泉州的年轻人非常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一类就是特色美食街铺,泉州的美食品种丰富,不少于三四十种。

  西街上,旅游人群熙熙攘攘。让我颇为意外的是,对于融入传统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的喜爱,早已不是我想象当中的中老年人,而主要是中青年,尤其是青年人群。在西街上有一家古物展厅里,摆满了店主从泉州城收集来的造型各异的“滴水兽”,这是从古至今泉州居民建房时用于屋檐下的建筑构件,鲤鱼、狮子等动物造型都有。店主和一帮朋友,以这些造型为蓝本制作了滴水兽工艺品,有小摆件、把件、挂件、头饰等,购买者以青年人为主体。

  坊间烟火最抚心,香气四溢惹人馋。泉州的美食,基本是本土的闽南特色,比较典型的有芋头饼、海蛎煎、炸醋肉、牛杂汤、姜母鸭、土笋(一种海产)冻、沙茶面、菜粿、粽粿、芒果蘸酱油等泉州小吃,四果汤与石花膏等甜品(糖水),满煎糕、手工麻糍、炸酥角、蒜蓉枝等二十来种“早古味”(茶饼)系列等。当然,泉州闻名世界的中国茶更不用多说,铁观音、水仙、白毫银针、黄金桂等名茶原产地就在泉州安溪、永春、德化。

  沿街闲逛,一路美食相伴。在一家现做现卖面线糊的店铺门口被厨师的手艺吸引。在泉州素有“没吃过面线糊,定不是泉州人”的说法。面线糊是泉州人早餐必吃,但是它的制作却颇为考究,店主先把一种细若银丝的面线,放入滚沸的高汤锅内。据师傅介绍,锅内的“汤头”并不是普通的开水,是用海鳗熬出的高汤加生粉调稠。等到汤头和面线煮到粘而不烂即起锅,然后把已手撕为鱼丝的煮汤用的海鳗,以及早就加工了的虾、蚝、蛏、卤煮肠等倒入面糊,使油脂融入汤中,再撒上葱花末、胡椒粉,一碗泉州面线糊就上桌了。既当主食又佐小菜,还鲜美解渴,妙不可言。

  走在这条店铺林立的老街上,几十种美食诱惑着舌尖,眼拙的我发现了曾在广东潮汕见而未吃的菜粿。于是,我就和店主提出可否现做一盘尝尝。店主笑呵呵地说,别看这一方块简单的炸菜粿,闽南人做起来却很有讲究,要历经十几个小时“三煮”:将白萝卜去皮,浸泡过的米洗净,分别放入机器中碾碎成浆,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入器皿中煮至稀稠状,再倒入蒸笼隔层中蒸八小时,出锅后为菜粿胚,冷却后切为块状,放置锅中油炸即可(闽南和潮汕菜粿不一样之处,就是潮汕人把粉做成皮,菜制成馅,包起来蒸煮,工艺上有点像做包子)。买了一小盘泉州菜粿一尝,外焦里嫩,金色脆皮下似奶酪一样洁白的菜粿,蘸上蕃茄酱,口感独特。本已吃饱了面线糊,不知不觉仍把一盘菜粿吃了个精光。

  海滨城市泉州,海里美味自然多,海螺、螃蟹、海蛎……那泉州传统名吃“海蛎煎”也是必尝美食。传说,公元1661年荷兰军队占据着台湾,泉州南安人、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鹿耳门攻入,大败荷军。为断郑军粮食,荷军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就地取材,将台湾海峡特产海蛎(闽南称“蚵仔”)、番薯(地瓜)粉加水搅拌后摊作煎饼。这一“摊”,却发现番薯粉能巧妙地将肥美的蚵仔鲜味提升三分。于是,这一加工手法流传后世,成了闽南最具特色的美食。这种甜中带咸、咸中带辣的滋味,品食一回就是食尖上的永久记忆。

  不觉夜已深,店铺陆续开始打烊。可我惊奇地发现,一个接一个的摊主开始涌入西街,有的在三轮车上展示美食加工技艺,有的在路牙旁摆上小工艺品地摊,这约莫是今晚泉州西街上正在续演的第二场夜市了……

  民以食为天,旅游就是吃,排首位。满足了胃,什么都好说。好心情才有好风景,美景先要有美食。

  泉州,就能这样:美食—美景—美意。

  “小白车”任通行——东方家园泉州城市文化系列札记之二

  来泉州才两三天,就感受到泉州人、泉州城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是什么?那就不妨先坐一坐这里的“小白”出租车。

  “小白”出租车,泉州人称“小白车”,其实就是平时在景区常见的敞开式电瓶车,一辆车可坐八人,每人每次两块钱。招手即停,上车后司机师傅根据你和车上乘客的目的地,随时调整路线。如果在后街内巷,可以用微信小程序约租,只要宽度在3米以上的街巷,“小白车”运营全覆盖,直接开到家门口接送。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内,共投放了近200辆,所以这种车不用等太久,十分便捷。

  兴致勃勃地体验“小白”出租,从西街口往古城门,只候车两分钟不到,就上得车来,轻风拂面,“世遗”景点、街巷景色从视野中次第掠过,着实惬意。难怪体验过的人都啧啧称赞。但是且慢,先问个问题,假若你是家乡分管工交的市领导,如果当初有人提议这样做,你的城市能开通这种电动“小白车”吗?回答大概率是:不能!

  这么一件看起来不难做到的事,其中却有不少思维框框的束缚:比如这种“摆渡车”,一般不允许开到城市道路上来;闹市区招手即停,会不会影响交通秩序;……如此等等——思维狭窄则不包容,本本主义则不通融,也许这就是在泉州以外没有一个城市这样去做的原因之一。

  来泉州,亲历的不少事情,都佐证了泉州人真正的包容会通。这座城市特质犹如大海一样,水无形而利万物,即所谓的上善若水。然而如果再追一问,这座城市的包容、通达、开明、变通的深层次原因,就可溯源到它对多元文化的开放、容纳、互通、互鉴了。

  宋元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商品从泉州走向世界,而泉州也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文明。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成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多元泉州。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旅客居住城中,并带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所以城内三步一寺,五步一庙,不大的泉州古城内有6000多座寺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来泉州,那已走过1300多年岁月的泉州开元寺,是不能不去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儒朱熹为泉州开元寺写的一幅对联。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怀揣虔诚,过紫云屏进入山门,我站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正面就是宏伟的大雄宝殿,一个硕大的青铜香炉里香火缭绕,顿觉一股佛光迎面而来,闻慧思慧修慧之念情不自禁。海内外佛门弟子、信众游客纷至沓来,膜拜观瞻。

  在这座面积7.8万平方米的寺院中,有两座中外文化交融的杰作——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两座石塔。他们的出现要归功于泉州发达的海洋贸易。“泉州文旅推荐官”汪嘉龙介绍:“宋元时期,泉州的商人远道海外,可能看到过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甚至也看到过埃及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石像,建筑文化和技艺由此触碰出火花,回来以后,就用石头建造了这两座石塔。”西塔又称仁寿塔,高约45米,重约9000吨,塔身有80尊人物浮雕,其中有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拜谒了开元寺,我又来到位于涂门街附近的清净寺和比邻而居的关岳庙。泉州清净寺是20世纪90年代所列“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泉州关岳庙在福建乃至全国武庙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闽南地区香火很旺的寺庙之一。

  泉州在宋元时期,也是向海外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窗口。清净寺不远处就是“泉州府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规制完整,建筑优美。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这里是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传播儒学的重要基地。在孔子的儒教学说中,讲求“君子和而不同”。所以,泉州在宋元时期从文庙输送出去的精英人才,也服务于当时的海洋贸易,泉州的宗教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也正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

  从宋元时期,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以她“东方第一大港”的宽博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并留下了许多世界遗产。200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唐风宋韵的经年传承,使泉州的多元文化如今依然鲜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有了包容,才能有创新。你看泉州,早在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就建成了全长834米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又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成长达5华里的跨海大桥安平桥。“没有做不了,只怕想不到”,这就是泉州人包容会通,创意创新,精进作为的朴素理念和原动力。

  探访大岞惠安女——东方家园泉州城市文化系列礼记之三

  听闻惠安女,还是上学时。当时的印象,一是她们的服饰像少数民族,但不是少数民族。二是他们都是非常贤惠的女人,育养儿女操持家务。三是都带着美丽的头饰,头巾遮脸,十分神秘。

  后来去日韩,在做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时,看到说在韩国有一项古老的职业——海女。她们不带辅助呼吸装置,徒手潜入海底捕捞大虾、扇贝、鲍鱼、海螺等海产品。于是我马上又想起惠安女,似乎和海女一样,都有非常能干贤惠的特征,只是一个在陆上,一个在海上。

  这次来到泉州,自然就产生了探访惠安女的愿望。周六傍晚到达惠安县崇武镇的大岞村,找个海滨民宿住了下来。

  大岞村的位置在惠东半岛延伸入海的最前端,是一个三面临海的狭长地带。这个村,是惠安女最多的地域之一。

  翌日,起个大早,一踏上海堤,“惠安女哨所”赫然映入视野,让我马上想起这里和台湾仅一水之隔,是大陆和台湾本岛距离最近的地方。当年民兵备战,惠安女撩开遮脸的头巾,一肩荷锄,一肩背枪,英勇地站在了海防前沿。

  在哨所旁百米远的路边田头,正有两个着特色服装,梳漂亮头髻的惠安女,于是拿出手机抓拍。她俩倒也落落大方,一边配合拍照,一边用方言交谈。

  在大岞村的惠女风情园里展陈的各种实物资料,举办的互动活动,让我对惠安女民俗有了个全貌了解。

  福建有“三大渔女”,是惠安女、蟳埔女和湄洲女,都是以地域名称来命名的,同时也都以穿戴美妙、独特的民俗服装而著称。2006年,“惠安女服饰”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能制作这种服饰的工艺传承人非常稀少。

  真正意义上的惠安女,目前分布在惠安县东部的崇武(大岞村)、小岞、净峰及东岭等部分乡镇村落,惠安女服饰以崇武、小岞的最具特色,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崇武镇大岞村的惠安女,上衣多为蓝色或黑色,右衽大襟式。短上衣被人称为“节约衫”,胸围袖管收缩,紧裹上身,裸露一圈肚皮至肚脐。下摆臀围是大弧度的椭圆形,展露出鲜艳的五彩丝或银质裤带。已婚妇女在黑色缎裤上配有特殊装饰“银裤带”,约两寸多宽、一斤多重。裤子均为黑色,裤管肥大。从整体上看,惠安女服饰的色调自上而下颜色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最能体现惠安女服饰特色的便是头上的花头巾和黄斗笠,它把惠安女的勤劳、羞赧完美诠释了出来,头巾向两侧展延,在肩背部呈三角形披下,用于防风防晒和护发。她们还习惯于在花头巾上戴上一顶用细竹编织的金黄色斗笠,这使本已不怎么外露的面容再罩一层神秘面纱,更添几分绰约风采。尤其画龙点睛的是惠安女盛装时的头饰,有“大头髻”“圆头髻”等五六种,用于结婚或喜事外出时佩戴。如“大头髻”的特征硕大华丽,直径2尺左右,饰物约100多件,重量可达20来斤。

  盛装的惠安女,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尽显婀娜闲雅。

  午餐时分,在海堤旁选一家滨海餐厅的露台落座。老板娘也是土生土长的惠安女,她告诉我,现在年龄50岁以内的大岞女人,都不太穿戴惠安女服饰了,她们对惠安女过去的民间风俗包括服饰知之甚少。

  这和我的想法一样,要想深层了解惠安女风情,最好能找到一位民国起就记事的惠安女。正想着,突然眼睛一亮,一位穿戴着鲜明惠安女服饰的大嬷出现在我视线内。赶紧上前说明来意,于是,她打开了记忆匣子。

  这位惠安女名叫李香姑,今年81岁。她14岁上学,16岁当民兵,18岁起当上了村团支委。那时候备战备荒,射击训练、亦农亦鱼,她组织青年村民样样争先。按惠安女风俗,她们结婚后仍须住娘家,只有逢到较大节日,方可接回夫家小住一到二个晚上。如此反复,直到生了孩子才能名正言顺地长住夫家。她结婚那年,正当政府倡导移风易俗,所以她结婚起就住在了夫家。

  然而,对习惯了上千年风俗的多数惠安女来说,夫家和娘家都接受不了新的风尚,她们自己也接受不了观念转变。于是,一头是政府要求他们住回夫家,一头是夫家不接受他们回来,“所以那段时间常有惠安女跳海又被救上岸来。”李香姑回忆起那段往事,仍心有余悸。

  “如今政府要求全力保护惠安女民俗。”说起自己身上的惠安女服装,李香姑笑笑说:“我们这个年龄的都穿一辈子习惯了,感觉穿得舒服。”她身上这套,是自己花170元买的衣料,交给裁缝剪裁,“袖口的手工花片过去大多数姐妹会在家里自己刺绣,花色也要和底衣的花片搭配。”

  关于惠安女服饰的起源,学者认为惠东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个支流,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图腾崇拜,惠安女服饰因此在色彩上追求蝴蝶的艳丽华贵,有着古代闽越族的遗存信息。‌惠安女风情,被国家文旅部誉为东南沿海一道移动的靓丽风景线,1998年被评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

  傍晚时分,落日如画,我又一次沿着海堤漫步。

  海滩上五六个抬着满篓海鲜的惠安女,正从洁白的沙滩向岸堤走来,夕阳把她们的轮廊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头上的金色斗笠在余晖下灿烂如花……

标签:; ;泉州;惠安
责编:江南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