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根 杨海泉|我们的家乡桃花庄
2025-07-07 18:04: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杨祖根 杨海泉  
1
听新闻

  在江浙交界的南浔镇东北处,有一片面积为3.8平方公里、近乎于长方形的区域,她就是我们的家乡桃花庄的所在地。桃花庄,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这是一个既年代久远又朝气蓬勃的江南村落,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却又不见史册记载的扑朔迷离地方。

  话说很久很久之前,当41岁的太伯(也叫泰伯)为“三让王”带着弟弟仲雍举家南迁,远走高飞来到“蛮村(今无锡梅村)”时,太湖流域还是蛮荒一片,那是水乡泽国,一眼望不到边的沼泽与滩涂。当太伯兄弟俩带着乡亲们建立起一个叫“句(gōu)国”(吴国的前身)的国家时,慢慢地就有人开始向南太湖流域拓荒了。随着吴国的逐渐强大,当年那些沼泽与滩涂边上凸出的土地上偶尔出现了一间、两间简陋的茅草屋,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原住民了。随着西晋时期第一次汉族人口大迁徙,不少北方人口涌入了这个地方。为了生存,他们齐心协力,硬是将沼泽与滩涂改造成了“三十六溇,七十二港”,开辟出了后来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新天地。

  作为太湖第一溇的吴溇,史上有“让王采药过东湖,湖上立祠溇号吴”之传说。由此可以推断太伯曾经踏上过这片土地,后来先民们为此专门建造泰伯庙祭祀之。南朝宋武帝刘裕当政时,古泰伯庙被改名为吴王庙,名气、影响更大了。

  沿着吴溇一路往南,曲曲折折的水路一眼望不到边。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望无垠的水面,它就是后人嘴里的金鱼漾;顺着金鱼漾东南方漂流而下,有一片类似于雄鸡模样的巨大水域,后人就叫它雄鸡漾;穿过雄鸡漾,继续向东前行,又有一大片水域呈现在眼前,它就是后来人们眼里的思姑漾。思姑漾再往东,就是被四条河流合围起来的一大块“圩头”,一个叫“桃花庄”的村子日后就坐落在这里。

  被四条河流合围起来的圩头,大约有近1.2平方公里,日后人们称之为“资字圩”,而那四条河流按其方位也分别有了自己的名字:东塍港、西塍港、南塍港和北塍港。说来奇特的是东塍港中间和南塍港中间各自都有一条隐秘的分叉港,巧妙地连通在一起。说它隐秘,是因为分叉港的的出口处都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外面望过去根本看不出里面还有河港。这条隐秘的河流,之后人们管它叫门前港。

  门前港像一位天然的裁缝,把资字圩的东南一部分(约占圩头的五分之一)给裁剪了出去,这裁出去的小圩头被叫做“小资”。在桃花庄的历史记忆里,小资曾多次救过村民的命。这是后话。门前港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形状像江南人牵磨的磨榥,镶嵌在资字圩的东南方。在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年代里,人们要把一粒粒米粒、豆粒等碾成粉来食用,靠的就是石磨子。石磨子,据说是公输盘制作发明的,最早的时候叫做“硙”。江南人的磨子与其他地方的磨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多出来一个磨榥,牵磨时,磨榥直端下的榫头插入上盘石墨外侧木块中的“眼子”里,平常牵磨时,力气大点的男人双手叉开握在磨榥横杆上,持续不断地重复着一推一拉的动作,而家庭主妇则左手(偶尔也有双手)握在磨榥直木杆上,一方面帮助推磨人使力,另一方面,她的右手食指、中指精准地把要磨的米粒等均匀地拨进上盘石墨的“眼子”里。这可是个技术活儿,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大多干不了的。这磨榥看上去就像缩小版的门前港,活灵活现一个大写的“T”,而“T”不就是桃花庄的“桃”字的声母吗?所以,就有后人揣测:桃花庄名字的由来大概就与其特殊的水系形状有关吧。

  关于桃花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版本。话说当年卧薪尝胆地勾践灭掉吴国后,股肱大臣范蠡带着西施隐身在了太湖七十二峰间。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日子里,他俩泛舟出行,不知不觉中沿着上面我们所说的路线,来到了东塍港上。突然,西施惊奇地叫起来:“快看看,那毛茸茸的玩意儿是啥东西啊?”移舟泊岸一瞧,竟是一个个野毛桃。原来,东塍港的堤岸上,低矮的野毛桃树星星点点,一棵挨着一棵,满堤岸都是。不知是天色已晚还是情有独钟,那天晚上,他俩居然在资字圩上最高处的大户头南端搭起了帷帐,同衾共枕,与野桃树们一起进入了美妙的梦乡。在梦里,他俩你逗着我,我追着你,在灼灼其华的野桃树间嬉戏、亲昵,嘴里不停地哼唱着:花儿粉,花儿红,桃树群里挂灯笼。蝶儿翩,蜂儿嗡,桃花庄中人从容……范蠡与西施在资字圩这块蛮荒土地上留下了第一串脚印,也留下了第一个桃花春梦,正是这个桃花春梦荡开了若干年后桃花庄人的先河。

  谁是桃花庄第一个原住民,现在已经无从可考了。据代代口口相传的村里俚语讲,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特别是与之相交的荻塘被湖州刺史予頔修整后,頔塘河通运远比太湖溇港出行通畅便捷多了。那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有三五只木桶(后来的菱桶一类)悄悄地从頔塘河里划进了钱字港,最后艰难地穿过南塍港那片里三层外三层的芦苇丛。而后,在门前港的东、南两头及其交汇的三角乌谭的西浜斗里,出现了几个茅草棚。这些人悄无声息地住了下来。他们一边开荒种地,一边警惕地注视着圩头外面的动静。这些隐姓埋名的三五家人家,有人说是当年陪着范蠡、西施泛舟出行东塍港时的随从后代,有人说是当年郭子仪巡视江南时要缉拿的要犯(漏网之鱼),也有人说是被徐达、常遇春灭亡的张士诚手下的震泽地方官僚及其后代……五花八门的说法,听起来好像都有根有据的。透过这些村里俚语,给人最深感觉是:俚语虽然真假难辨,但是桃花庄的第一代人肯定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还有,从时间上来看,桃花庄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古老村落,迄今至少也有千把岁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的兴盛也曾在桃花庄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在当年范蠡、西施同衾共枕过的那块土地上,后来出现了一座名叫“永贞庵”的庙宇。这座庙宇,据说是明朝初年建造的,香火一直旺盛得很。有人说是财神爷庇荫着永贞庵呢!当年日本鬼子前来烧杀掠抢时,村民们纷纷逃难,躲到门前港对岸的小资圩头上去了。气急败坏的东洋人一把火烧了村庄,连同“永贞庵”也一起烧成了断垣残壁。后来,村民们在重建家乡时,也一同重建了永贞庵,香火依然很旺。在破“四旧”,立“四新”的疯朝中,永贞庵被彻底拆平,和边上的田埂地块一样,永贞庵的地基上,栽了桑,种了菜。那块地方人们管它叫“庙登老”,我们小时候常到那里去“捉草”(土话,割草),还偷偷地跑到其门前的庙坝基上野泳。门前港与东塍港的交汇点就在永贞庵门前,那段水面曾经筑过坝基,又挖掉过坝基,折腾来折腾去,不下三五次。挖掉坝基后的水面五六米宽,九十米长,一米来深,很适合小孩子们练习游水,那时的我们可把它当作夏天的游乐场呢!

  在桃花庄人的心目中,永贞庵就是自家的宗祠。何以见得呢?依水而建的“T”字形桃花庄,永贞庵就建在一横(门前港)的东首,离其不远的西面就是一户户农家,村里人称之为“横廊”,横廊人家绝大多数姓“杨”。杨与永贞庵的“永”字,它们的声母不都是一个“Y”吗?再看与横廊相连的直廊(“T”字形里的竖,东侧边港),大多数人家又都姓“周”,周与“贞”,它们的声母又恰恰都是“ZH”,这些难道只是纯粹的巧合吗?原来,桃花庄的祖先们在建造这座永贞庵的时候,早就把未卜先知、祭祀思源融在了其中,让前来永贞庵烧香、拜佛、祭祀的子孙后代们望匾来思,认祖归宗,不忘来时路。

  在交通极为原始落后的年代里,四面环水的桃花庄除了安全上有点小好处,消息闭塞得很,出行更是成了大问题。村坊里绝大多数女人,孩子都没有跨出过资字圩一步。世世代代的家乡父老面向黄土背朝天,男耕女作苦度年。好不容易熬到晚清时期,几位乡绅大佬联手出资才在北塍港的沛字圩西边新建起一座石桥叫“永新桥”,有了永新桥,村坊里的人就有了去貫桥走街串坊的机会,因为貫桥自古就有“天下十三省,不及貫桥头好白相”的民间说法。外面的消息得以了解一些了,头脑灵活的桃花庄人就有迈出村坊的想法和打算了。最先走出桃花庄且有所成就的当属杨启法,掘得第一桶金的他,光绪初年建起了第一幢楼房,这在桃花庄史上可是开天辟地的事情啊!据祖辈们讲,在旧中国强盗来抢、日本鬼子来扫荡的日子里,村里人都把它当作瞭望哨呢,一旦发现情况不对,立马通知村民们撤离,渡过门前港,躲到独自圩(小资圩头)里去避难。前面说的救了不少村民的性命,指的就是躲开了这些人间的祸害。

  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庄与千千万万的村坊一样,日新一日,年薪一年,虽说期间也经历了磕磕碰碰,停滞不前的岁月,但总体上是在向前、向好的方向发展。小乡撤并后,桃花庄先是和小庙前、榨酒浜、迎祥桥、额其浜一起组合而成了新联大队这个大家庭。1981年,桃花庄替代了“新联”两字,桃花庄大队(时间不长,两年左右时间)诞生了,桃花庄的影响面大起来了。(1983年7月,恢复乡、村建制时,桃花庄村又取代了桃花庄大队。)2003年7月,桃花庄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她合并了南北联村,组建了新的桃花庄村。桃花庄从一个自然村坊到五个自然村坊再到十个自然村坊的大组合,一路走来,呼朋引伴,人丁兴旺,意气风发,阔步向前,成为了江浙交界处的一颗闪亮新星。

  无论是小村坊,还是大联盟,桃花庄这个美丽动听的名字总会给人带来惊喜与自豪:在保家卫国,洒血疆场等紧要关头,就有桃花庄人一往无前,挺身而出,像抗美援朝队伍里的徐小狗、周阿兰、杨荣堂、杨德松 ……还有珍宝岛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各种天灾人祸的抢险救援中,来自桃花庄的军人、民兵,召之即来,奋勇当先;在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全体人民勤劳致富的道路上,桃花庄的党员干部想在前,干在前,确保全村村民走在前,富在前,沈叙福、杨百良、沈富贵、潘玉明、沈阿二……就是富民路上的杰出引领者。当思想紧箍咒尚未彻底摘掉的时候,桃花庄人就率先办起了绳厂,紧接着又办起了印染厂、毛纺厂,红红火火的村级经济像一颗颗卫星,闪耀在桃花庄这片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上空、引来了一批又这一批外村、外乡、外县的取经人群。在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多种经营产业同样呈现出一派良好态势,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杨云春这位当年闻名八都的第一个“万元户”。杨云春三十多岁就痛失贤妻,一个人带着三个小孩默默度日。当改革的春风在门前港的河水里吹起一阵阵涟漪时,杨云春的心动了,他在港湾的一角牵出了一块水面,养起了鸭子,起早贪黑,不辞辛劳,终于获得了成功。曾经的三件茅草房,变成了四楼四底的崭新楼房。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楼房,你打着灯笼四处照照也没有第二家呢!杨云春因此也成了闻名遐迩的风云人物。

  桃花庄富裕了,楼房鳞次栉比,小汽车来回穿梭,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笑容。本世纪初,伴随着又一轮新规划、新建设,2002年,一条纵贯南北的太湖大道建成了。这条太湖大道南接318国道,北连明辰路,把整个桃花庄紧紧串联在了一起。在太湖大道两旁,有工业园,有丰产方,有森林氧吧,也有新农村建设群,它们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桃花庄这片古老而又新奇的土地上,既让人欣慰,又让人充满遐想。是的,桃花庄的昨天留给我们的是谜一般的存在;而桃花庄的今天带给我们的是诗一般的美好,相信桃花庄的明天带给我们的必将是神一般的传说!

  我们期待着,期待着神一般地传说在我们的家乡桃花庄落地生根!

标签:桃花庄;太湖;桃花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