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与实践相互交融的多元领域中,佛学禅修所秉持的“谨言力行”与新闻学所坚守的“有闻必录”,乍看之下存在显著的矛盾态势。佛学禅修之“谨言力行”,源于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洞察,以“言出即诳”表达对真实境界难以言传的体悟;新闻学的“有闻必录”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如实记录并传播所获信息。然而,深入探究会发现,二者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及文化传承皆具重要意义。本文将紧密结合具体案例与相关理论,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二者关系,为跨领域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思路。
佛学禅修“谨言力行”解析
“言出即诳”的本质内涵。在佛学禅修体系里,“言出即诳”并非全然否定语言功能,而是着重揭示其固有局限性。《金刚经》云:“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这表明,当用语言描述“佛”“悟”等深邃抽象境界时,会将浑然一体的“真如”分割为固化概念。语言作为思维层面的符号系统,难以精准传达禅修中离言绝相的“悟”之直接体验。例如,人饮水时对冷暖的切身感受,一旦用文字描述,易陷入二元对立,掩盖本真感受。
禅修实践中的“意会”方式。禅宗注重通过离言观心之法,借“棒喝”“沉默”等打破对语言的过度依赖。慧能大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堪称典范。《五灯会元》中,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吃茶去”,此回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引导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超越概念束缚,直接体证“佛在当下”。此外,佛学运用遮诠法,如《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以否定性语言打破对“生灭”“垢净”等概念的固化认知,助力修行者突破常规思维框架,趋近对“空性”的如实洞察。
“含蓄”的境界跃迁。从境界层面看,存在三个递进层次。第一层执言为实,若仅执着于文字表面意义,将“佛”具象为特定形象或局限于某一理论体系,会陷入《楞严经》所言“认指为月”的误区,错把语言指涉当作真实本身。第二层是以言破言,禅修中借助“话头”引发疑情,利用语言打破语言的惯性思维定式,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境,超越语言和常规思维束缚。第三层是默而会意,真正的“悟境”如维摩诘居士的“默然无言”,超越“说”与“不说”的二元对立。此时,语言可视为“指月之手”,若观者能透过文字直抵心性,“言”与“默”皆为领悟的方便法门,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新闻学“有闻必录”解读
“有闻必录”的含义与要求。“有闻必录”是新闻学的核心职业操守,要求新闻工作者如实记录并广泛传播所获信息,确保新闻具备高度的真实性、客观性与时效性。普利策新闻奖的诸多获奖作品是践行这一原则的典范。例如普利策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拍摄于1980年乌干达卡拉莫地区大饥荒期间,照片中乌干达儿童枯瘦的手与传教士的白手形成强烈对比,直观展现了饥荒的残酷。该作品获1982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作者南非摄影师迈克·威尔斯曾公开表示因拍摄此照片感到耻辱,且该照片引发道德争议,对其造成心理压力。同样获普利策奖的摄影师凯文·卡特因拍摄《饥饿的女孩》,受舆论压力患抑郁症自杀。这些案例表明,新闻工作者不顾艰难深入灾难现场,真实记录景象,有力体现了“有闻必录”揭示社会问题的关键价值,但也因“过于直白表露”陷入道德争议,与佛学禅修“言出必诳”主张的“谨言”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新闻工作者在“有闻必录”时面临的困境,以及对其职业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复杂意义。新闻报道不仅要考虑真实性,还需权衡报道方式与社会影响,这促使新闻工作者思考如何在如实记录的同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实现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有闻必录”在新闻实践中的体现。在新闻实践全流程,“有闻必录”贯穿采访、写作与报道各环节。以南京老门西守望者协会的报道为例,《现代快报》记者团实地走访,与协会成员及当地居民深入交流,获取大量一手资料,经连续整版报道,使该协会闻名全国。报道凭借突破千万的阅读量,助力协会获得2021年“感动中国”江苏十佳评比中的先进集体称号,彰显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同时,报道深入挖掘瓦官寺、金粟庵等当地文化场所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及在社区中的地位作用,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激发学者研究兴趣,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充分体现新闻传播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报道可通过讲述寺庙的历史故事、文化活动,展示其建筑风格、艺术价值等,多维度呈现文化内涵,吸引不同受众关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两者外在的矛盾体现
语言使用态度的差异。佛学禅修“谨言力行”基于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知,对语言持谨慎态度,认为过度依赖语言会阻碍对真实境界的体悟。其哲学根源在于注重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觉醒,追求通过内心体悟认知真理。而新闻学“有闻必录”强调语言如实记录与广泛传播信息的功能,以满足公众对外部世界信息的了解需求,注重信息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种哲学理念的差异导致二者在语言使用态度上截然不同,佛学禅修慎用语言,新闻学则积极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从表面上看呈现矛盾状态。
传播目的与方式的不同。佛学禅修聚焦个人内心体悟与修行,传播方式含蓄内敛,如禅师通过讲述公案、给予暗示等引导修行者自我感悟,注重个体内在精神层面的成长与转变,虽影响范围可能较小,但影响深度较深。而新闻学以满足公众知情权为目的,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采用公开、广泛的传播方式,追求信息快速、大面积扩散,以影响公众认知和社会舆论,虽能迅速引起大众关注,但在深度理解上可能有所欠缺。二者传播目的与方式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外在的矛盾感。例如,佛学禅修通过小众的禅修活动传递理念,而新闻学通过大众媒体报道热点事件,二者在传播规模、速度与深度上形成鲜明对比。
两者内在关联的本质
对真实的共同追求。尽管佛学禅修与新闻学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以追求真实为核心目标。佛学禅修通过超越语言体悟“真如”“实相”,是内在精神层面超越世俗认知的真理追求;新闻学通过如实记录传播信息呈现事件客观真相。如法智法师从新闻记者转变为出家修行者,新闻工作时遵循“有闻必录”报道真实事件,出家后在禅修中追求内心真实体悟,体现了对不同层面真实的追求。佛学禅修追求的真实侧重于个体内心对世界本质的洞察觉醒,新闻学追求的真实侧重于客观事件在社会层面的准确呈现,二者相互补充,丰富了人类对真实的认知维度。例如,佛学禅修帮助人们从内心层面理解世界的本质规律,新闻学则让人们了解社会现实中的具体事件,共同构建人类对真实世界的全面认知。
社会责任的担当。佛学禅修引导人们体悟真实境界,为个体提供内心平静与智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个体通过禅修获得内心成长转变,以平和、善良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减少冲突矛盾。如一些禅修团体举办公益活动,传递慈悲、善良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氛围。新闻学传播真实信息,发挥监督社会、引导舆论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曝光能引起公众关注反思,促使问题解决。南京老门西守望者协会的报道激发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互助关爱,彰显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同时,佛学禅修倡导的慈悲、善良等理念对社会道德建设有积极意义,如在社区中影响居民行为方式,促使其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提升社区道德风尚。具体来说,新闻报道可与佛学理念相结合,传播正面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道德建设。
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佛学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智慧哲理,通过禅修实践传承弘扬。修行者在禅修中领悟佛法真谛,并代代相传价值观念。新闻报道承担记录传播社会文化、历史事件的使命,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瓦官寺、金粟庵、凤游寺因老门西新闻宣传名气大增,体现了佛学文化与新闻传播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互动。新闻报道挖掘寺庙历史文化内涵,吸引更多人关注研究,促进佛学文化传承;佛学文化价值观念通过新闻报道传播,影响更广泛受众。新闻报道为佛学文化提供广阔传播平台,突破传统局限,吸引年轻一代;佛学文化为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素材,提升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这种互动启示不同领域应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文化创新繁荣,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例如,可通过制作专题节目、举办文化活动等形式,深化二者互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佛学禅修“谨言力行”与新闻学“有闻必录”虽表面存在诸多矛盾,如语言使用态度、传播目的与方式的差异,但本质上在追求真实、担当社会责任及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等方面紧密相连。它们在不同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未来研究与实践中,可通过开展跨学科的学术研讨活动,组织新闻工作者与佛学研究者的交流会议,促进双方在理论层面的相互理解与借鉴;鼓励新闻媒体与宗教团体开展实践合作,如制作关于佛学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系列报道,以生动案例展示二者内在联系。还可进一步探索建立跨领域研究机制,培养兼具新闻与佛学知识的专业人才,深入挖掘二者关系,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传承创新,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推动社会向更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