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甘肃省独家拥有的天然走廊,因地处黄河以西而得其名。东起祁连山东侧的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全长约1000千米(也有说900千米的),南北宽度数千米到200千米不等。汉武帝刘彻主政时期,按其地名的顺序,设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四郡分治,一直延续到今天基本没变,可见汉武帝分治河西走廊的体制,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
作者夫妇在敦煌鸣沙山留影
从此河西走廊先前的荒凉变热土,成为大臣张骞受汉武帝的派遣,出使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汉唐时期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贸易往来交流、文化交流,变的更加畅通和便捷。东方大国的丝绸、茶叶、陶器等制品,在此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西域的玛瑙、珍珠和植物的种子输入进来。因此这条道路史称“繁华之路”,会聚了来自各国的商人和使节。
从某种程度上说,河西走廊是古代华夏文明与两河(长江、黄河) 流域的文明、印度文明,乃至地中海文明等汇流之区,历经汉唐(含隋朝)五代及宋元明清等朝代,在战略意义、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过里程碑式的历史作用。
地导阿亮还告诉我们有关河西走廊的谚语:“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佛敦煌,金银不换是天水。”河西走廊如此的神奇,怎不令人向往啊?
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绝美风光
敦煌的鸣沙山,就像大地的灵巧而聪慧的双手,打造出的一座东方梦幻般的城堡,那铺天盖地、层层叠叠的沙子,好似无比动容的风儿吹拂而凝聚的力量,成就的堆积如山、立体沙画的美术杰作。
登高远眺,鸣沙山像一个巨大的金色唱盘,鸣唱着飞沙流金的曲子,伴着阳光下闪烁着细微的金色的沙粒翩翩起舞,充满了魔力,灵动飞扬,妙趣横生,仿佛使人感觉走进了大千世界神秘的宝藏之地。
以沙子为材料,在敦煌大地上堆砌成超级的艺术品,又以沙子在风吹流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玲珑剔透的曲线的美,展示其引人注目的存在,宛如少女般窈窕的身姿那么迷人,并伴着月牙泉的低语和映衬着的荡漾碧波,深情地诉说她千年不曾干涸的传奇故事,倒映了鸣沙山巍峨壮观的伟影,经历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修炼,故而矗立起河西走廊西端一座永不凋零的天然丰碑--鸣沙山!
凡是日思夜想的的风景,总能藏着人们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甘肃省的敦煌达到了这个级别,其含英咀华的魅力格外尤甚。
6月21日清晨,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从青海省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大柴旦镇出发,沿着“柳格”高速行驶370千米,于12.38达到甘肃省敦煌市。吃了午餐,入住当地天河大酒店,在地导阿亮的安排下稍作休息和调整,下午4.30在酒店大厅集中,前往鸣沙山和月牙泉参观。
宽阔的景观路的两旁,整齐地排列生长着欧洲赤松、槐树,辅以欧丁香和梅等花灌木,错落有致地延伸到景区入口大门。跟我们一路看到的戈壁荒原和裸山,是个截然不同的样子,视觉观感舒服了许多,可谓沙漠里的绿洲,在敦煌如金玉良缘一般的存在。
游览鸣沙山和月牙湖有4种交通方式:徒步、乘观光车、骑骆驼、坐滑翔机等,我们携程南湖旅行团队的人,选择了坐观光车和骑骆驼,笔者和家人、同行的老门东熟人金梅夫妇及亲友乘坐了观光车。
车停不远处就是我们朝思暮想的敦煌月牙泉,藏在鸣沙山的深处,面积约莫我们南京中山门外月牙湖的1/4大小,宛如大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中。若跟我们南京月牙湖相比较,其湖水要更清澈碧蓝一些、更纯净一些,毕竟是在沉淀和过滤了许许多多的沙尘之后,才获得到一泓清泉,显得尤为的珍贵和稀罕。
敦煌月牙泉给予笔者的总体观感是,形如一轮新月,又像一把银色的弓弦,在鸣沙山里,轻盈地勾勒出天空里带有轮廓线的边界,散发一种神秘的气息,给人以无尽的思绪和遐想,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清澈的泉水恍如一面闪烁着光波的明镜,比茶卡盐湖的所谓的“天空之镜”更受用,格外清晰地倒影苍穹里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的景,以及近旁绿色的植被和近处与远处巍峨的鸣沙山,活脱脱的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大自然的美丽画卷。
观光车把我们送到观赏月牙泉的地方,那百米高的鸣沙山是要花费一点体力才能攀登上去的。笔者和家人想尝试和挑战一次,于是就加入了登山的队伍,沿着钢丝绳串联的木棍台阶拾级而上。由于木棍的一端固定在钢丝绳的上面,另一端是空的,直接横在沙子的上面,每踩踏一节都能听到脚下噗嗤噗嗤作响的声音,那是沙子受到人体重量的挤压的原因导致的。沙坡陡峭,很费体力,笔者听见身前身后的攀爬的游人,喘气的声音不绝于耳,笔者和家人亦不例外。艰难地攀爬了20分钟的光景,终于登上鸣沙山的巅峰。
敦煌莫高窟
登高远眺,高车之所,峰峦起伏的的鸣沙山、整座的敦煌市区尽收眼底。此刻,笔者和家人伫立于鸣沙山之巅、月牙泉之畔,感觉大漠风光无限美好,生平第一次体验到唐人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是真真实实来过敦煌鸣沙山的亲身体验,要不无法写出如此生动的句子来。
3个小时月牙泉、鸣沙山的观光揽胜,以不虚此行的愉悦心情圆满收官。笔者坐在大巴车回天河大酒店的途中,沉浸在一种无尽的思绪和遐想之中:
鸣沙山啊,你的山风并非只是清闲地刮着、吹着、流动着,而是你利用风的动力,展示你的音乐的天赋和才能,演奏千变万化的曲子,唱响敦煌抒情的歌声,如天籁之音一般动听,或许世人这才形象地把你尊称为鸣沙山吧?
人类敦煌 千年莫高
旷达的戈壁,弥漫的沙丘,一目荒旷沉寂的自然环境,依然可用细腻灵动的笔法,描绘浩瀚壮美沉郁的苍凉、富有灵性的特写,集自然奇观与千年文明于一体,奇迹般地点亮了河西走廊熠熠生辉的文明灯火,照耀跨越1600多个春秋的时空,在敦煌莫高窟用佛像彩塑和精美的壁画,展示了祖先们真挚的情愫和超越的艺术才华。
6月22日上午,我们携程南湖旅游团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戴上耳麦参观了23 、323、329 、16、296 、292 、 61 、7等8个洞窟,是目前准许对外开放的洞窟。
我们所参观的洞窟,开龛的彩塑和壁画,从北周、隋朝、唐初及晚唐、五代、宋朝、明朝等各个时期的作品,跨越了千年纵深,经过了悠悠岁月的沉淀和洗礼。
根据现存的史料和考古证明,莫高窟起源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即东晋太和元年,一个名叫符坚的皇帝,雄才大略,乐善好施,他对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主政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情有独钟,允许僧人在莫高凿窟修行。可想而知,那时凿窟也是瞒不过朝廷的呀,所以莫高窟的诞生遇到了对的人符坚,虽然他后来在淝水之战中被谢安打败,但他对莫高窟所作出的起源贡献,建树优加,永垂青史。
根据讲解员对我们所参观的上述8个洞窟的逐一介绍,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到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学到许多有关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我们对敦煌莫高窟从未有过的认知,把我们带进了佛教圣火在戈壁滩燃烧的峥嵘岁月。
我们知道了在那浩瀚无垠沙漠里,藏着一片美丽绿洲,里面装着一颗闪亮的珍珠,这颗珍珠的名字就叫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三危山和鸣沙山怀抱里。
这是一爿天然的凿窟良地。鸣沙山东麓是平均高度为17米的崖壁,1600多米长的崖壁,是首个僧人乐僔在此发现万尊佛像金光闪烁的祥瑞之地,成就了他在莫高窟领衔凿窟的梦想。令他没有想到是,他在此撒下的这颗文明的种子,会在此开花结果,延续了1600多年的佛教香火在莫高窟的生生不息、薪火相承、繁荣兴盛。
莫高窟有大小洞窟700余个,形成规模宏大的石窟群,492个洞窟中共有彩塑21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乐僔在河西走廊领衔凿窟取得文明成果的佐证。
莫高窟是我国古代无数艺术巨匠们留给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美一尊彩塑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最大的有九层楼那么高,一最小的如手掌般的精细。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天王,还强壮的勇士等。栩栩如生,生动活泼,
我们在参观时看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场景;有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出杂技的场面;还有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是仙女飞天。飞天茅台的商标,就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仙女腾云驾雾的图案,受到影响和启发而创作的商标作品。
莫高窟壁画飞天,形态各异: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从天而降;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看的我们陶醉不已,无不被祖先们的横溢的艺术才华所折服和仰慕。
莫高窟还一个面积不算太大的洞窟叫藏经洞,洞里曾经藏有我国古代各种经书、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6万余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大量的珍贵文物被外国强盗掠走,仅存部分经卷,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
人类敦煌,千年莫高,中华文明1600多年的艺术才华与底蕴的在此沉淀和累积,必将在戈壁滩上永放璀璨的历史光芒!
七彩张掖 遍地山画
800千米的祁连山,像巨形的蛟龙盘踞在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省西部的大地上,巍峨而又连绵的孤寂与荒凉,在河西走廊的张掖市被七彩丹霞所取代,恍如宇宙的画笔在此精描细绘,留下的色彩斑斓的绝美山画。
张掖七彩丹霞
张掖的七彩丹霞,其色赤红、金黄、灰绿、深蓝,互为映现与交织的色调,宛如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织就的精美图画,漫山遍野,气势如虹,动人心魄,美不胜收。
笔者的双眸瞬间被彩色的图腾领酷了视野、映照了心灵,仿佛所有的游人,一个不落地被笼罩在七彩丹霞的氛围里,在这多姿多彩的崇山峻岭间,受到了感染与熏陶,宛如走进了以山为画、山川之美入画境的童话般的世界。
这便是6月22日上午,我们携程南湖旅游团队一行人,参观游览张掖七彩丹霞风景区的时候,那山处处峰峦如画的格局,给我们留下了叹为观止的美好记忆和感受。
乘坐景交车可全程游览七彩丹霞,沿途经过5个观景点, 高度大约在60~100米不等,分别设有宽敞的木质台阶通往观景台,沿阶登高时只需稍微付出一点体力而已,无气喘吁吁的高反。游人可以自由选择观景点,到哪个景点下车观光,一概由游人自己决定。几天来我们同桌就餐的9人(5男4女)选择了1号、3号、5号观景平台,这是七彩丹霞最美的地方,近距离地欣赏美如仙境的山画,各自都有了心旷神怡的美感,激动的心情在此得到了愉悦的放飞,无不体验到旅游生活的快乐。
我们9人里的张日新老师,是携程南湖旅游团队里颇有知名度的摄影达人,每次出游,给同行的南京游友拍美照,是他最乐意做的一件事情。手机拍照的功能,他都能熟稔地运用:照片里带进了现场陌生的游客,他能挨个地消除;个头不高的游友,他能拍出身材颀长的效果;脸部的光线黯淡,他能加光弥补不足。他拍的每一幅照片,堪称精美的摄影作品,一点儿也不比单反照逊色在哪里?
张老师在我们游览景区时,游友们偶尔不见他的身影,总会这样说:“哎。张老师在哪儿啊,怎么见不到他呢?”话音还未落地,张老师就出现在了游友们的眼前。因为他除了给游友们拍照外,也会忙里偷闲地拍点风景照,每每发到我们旅游群里,总能赢得赞叹声一片。
虽说如今人人都会手机拍照,但像张日新老师那样能把手机照拍美拍好的游友,还真的不多。由此可见,要拍好手机照是件易拍难精的事儿,行行出状元,手机概莫能外。
我们携程南湖旅游团队的游友,参观游览张掖七彩丹霞的结束时,笔者坐在大巴车去餐馆午餐的路上,七彩丹霞幅幅峰峦叠嶂、色彩斑斓的画面,依然在眼前不停地回放着,那壮观的山画,好似天地间的调色盘、时光褶皱的诗行,亿万年地质沉积的基底,交织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奇观色谱,在不同光影下呈现流动的油画质感,好似大自然鬼斧神工与诗歌意象的渲染,在祁连山张掖段的山体,得到了终极般的融合、美化与升华!
河西走廊,这个曾经留下隋炀帝杨广足迹的地方,并不荒凉和平庸,在他的主持下,于大业5年(公元609年)6月中旬,在张掖召开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世界贸易大会”,中亚西亚27国派遣使臣出席,其时的中外商品云集,贸易繁华,被中断了近4个世纪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畅通。
焉之山、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七彩丹霞,曾经见证了这一千年盛事,并被唐代著名史学家魏征载入《隋书》,永留青史。
七彩张掖,遍地山画,美了中外游人的视角,美了河西走廊,美了甘肃,美了中国!
伏俯大地的情怀
2006年8月,地处河西走廊的“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从此,神州大地拥有两地名相同的地方:一个是江苏省扬州市的瓜州古镇;一个是甘肃省酒泉市的瓜州县。
要不是外出旅游来到祁连山区的瓜州县,笔者还真的不晓得这里产的哈密瓜,比新疆哈密的品质更好、甜度更高,更适合吃瓜群众品尝的口味要求。
然而,真正让瓜州县名声大振的并非是哈密瓜,而是长15米,高4.8米,宽9米题名为《大地之子》的雕塑,已伏俯于此9年。
祁连山上大地之子
这尊宏伟的雕塑, 2016年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系主任、著名雕塑家董书兵先生独立构思创作,自己筹集经费,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的巨形雕塑《大地之子》,是新时代的艺术家献给河西走廊的人文景观,传承创新了敦煌莫高窟彩塑的精湛技艺,丰富了祁连山的的内涵。
雕塑家采用数字技术,不辞辛劳地耗费一年时间,逐块雕刻红砂岩石材安装而成,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首例最大的数字雕刻石雕作品,是新人文景观呈现于河西走廊的创举。
一个看上去约莫六七岁的孩童,以《大地之子》讨喜可爱的模样,侧卧在大地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和谐共生、和谐共存,安然地坐落在古丝绸之路的名城——瓜州,延伸着丝路文化绵绵不断的传承,更为今天新时代意义的彰显,构筑起一座新文化地标,这就是《大地之子》的意义所在。
从表达的层面而言,董书兵先生雕塑底蕴的深厚,凝练而缜密的构思,凝聚了他博大宏厚的人文情怀、执著追求的艺术理想。从侧面体现了艺术家的公益之心感召社会各界,尤其是为河西走廊增色添彩的倾情奉献,展示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主流思想的题材。
祁连山上的红砂岩石材雕塑《大地之子》,如今成了河西走廊新打卡观光游览胜地。上述的文字简叙,是我们携程南京南湖旅游团队,6月23日午后参观《大地之子》雕塑时,由笔者写下的现场感怀。
致敬祁连山,致敬河西走廊,致敬董书兵先生,致敬丝绸之路历史名城酒泉市瓜州县。
我们在此品尝了瓜州产哈密瓜,其味在口腔里萦绕不止,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名字,因为你和《大地之子》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我们绝不会把你和扬州的瓜州古镇混淆起来,因为你有《大地之子》伏俯大地的深厚情怀!
河西走廊史诗级的长廊,它就像一本斑驳而又空灵的线装书,每一页都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雄浑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承载历史的过往,在那钟声悠扬的回荡中,仿佛每一个音旋都在敲打着史诗一般交响曲的节拍,在那节拍中,有着无法言说的厚重与庄严,这或许就是笔者游览河西走廊各个景点以后,所留下的观感和印象,不见得是独创,但一定是对河西走廊发自内心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