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剑华•AI之光|(三)AI,文学的帮手还是杀手?
2025-04-08 11:2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章剑华  
1
听新闻

  三月的南京,空气中氤氲着独有的温婉气息。微风轻柔地拂过,裹挟着丝丝湿润,悠悠穿梭于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条条街巷。街边梧桐树的枝头已悄然绽出嫩绿,在日光温柔的抚摸下,婆娑的枝叶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影子,恰似大自然精心绘就的水墨画。

  怀揣着对文学与AI碰撞的满心疑惑与好奇,我来到了坐落于此的丁捷艺术馆,采访作家丁捷。

  丁捷,在文学领域堪称声名远扬。20世纪80年代,他便活跃在中国校园文学圈,彼时风华正茂、才情横溢的他,被赞誉为“青春大写手”“灵魂作家”。岁月流转,如今的他不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更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其创作成果斐然,有长篇非虚构文学《追问》和大散文《约定》《初心》等20多部文学作品,先后获得亚洲青春文学奖、当代小说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诸多重要文学奖项。

  我与丁捷是老朋友。早些年,都曾在省委领导身边担任秘书,工作中的经历让我们有着诸多共同话题。去年,他还接替我出任了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也正因这份情谊与缘分,我们于艺术馆宁静雅致的茶座里,展开了一场关于AI与文学创作的深度对话。茶座中茶香袅袅,为这场思想的交流增添了几分悠然氛围。

  如今DeepSeek在创作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您觉得它对文学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冲击呢?我率先抛出心中的疑问。

  丁捷坦然道,我也一直在关注。AI对文学的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涉及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孵化等各个环节。DeepSeek的出现,的确让文学创作看似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可说唾手可得。以往,创作者需在漫长岁月里,一点一滴积累素材,反复雕琢每一个文字,斟酌每一处细节。可如今,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它便能瞬间生成一篇看似结构完整、语句通顺的文章。这无疑会重塑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对传统的创作观念也会带来巨大冲击。

  是啊。我接过话头说,最近一些著名文学家也纷纷发表了他们对于AI与文学创作关系的看法。著名编剧赵冬苓就认为,DS写的剧本极为套路化,情节悬浮,与优秀编剧创作的剧本不可同日而语。她觉得AI无法超越人类,替代不了创造性劳动,究其根源,便是AI缺乏情感。著名作家麦家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及,出于对自己职业的好奇以及对AI写作的好奇,有一天他尝试了20多次,结果发现DS在写作方面的能力着实强大,超过了95%的写作者,几乎能做到精准表达,文笔优美,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但他也指出,写作的真正意义恰恰在于那1%。人类拥有灵魂,拥有心跳,对人性、对文学的理解,DS始终难以触及那关键的1%。AI依赖数据,而人类创造未来。不过,也有不少知名作家,像陈渊洁等,因DS宣布搁笔,不再进行文学创作。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丁捷沉思片刻后说,这其实不难理解。DS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写作速度,人类确实难以望其项背。许多写作者会发觉,自己费尽心思构思、精心创作的作品,在AI面前,似乎在效率上丧失了竞争力,这就容易让他们心生无力之感,从而选择搁笔;还有些人可能会过度依赖它,逐渐放弃自身的创作思考;更有甚者,会陷入自我怀疑与消沉。但我始终坚信,真正优秀的作家,内心有着坚定的创作信念,不会被它轻易击垮,更不会丢掉自己的创作饭碗。相反,他们能在这股浪潮中,坚守初心,创作出更具深度和个性的作品。

  那您有没有尝试将DS用于文学创作呢?我追问道。

  丁捷连忙摆了摆手,笑着说,我会去接触它,了解它的特性,毕竟知己知彼嘛。但我绝不会直接用它来进行我的文学创作。就拿我之前创作长篇小说《依偎》来说,那里面的每一个情节、每一段情感,都是我在生活中的真切感悟与沉淀,饱含着我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DS生成的作品,共性和规范性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化、想象力和新意。文学创作是极为个体化、情绪化的过程,要是被它牵着鼻子走,那就等于失去了文学的灵魂。

  那您觉得DS对文学创作会有哪些助力呢? 我紧接着抛出下一个问题。

  丁捷分析道,AI对于文学还是颇具作用的。比如在文学阅读方面,它能快速筛选、整合海量的文学资料,助力读者更高效地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节省大量时间与精力。对于文学孵化,它能为一些初涉创作的人提供灵感启发,宛如一个创意的催化剂,激发更多人对文学创作的兴趣,说不定还能掀起全民创作的热潮呢。

  既然如此,在您看来,DS究竟是文学创作的帮手还是杀手呢?它会扼杀作家的灵感、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吗?我抛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丁捷沉默了一会儿,似在整理思绪,而后缓缓说道,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它定义为帮手或者杀手。它的确可能会使部分创作者产生依赖心理,进而抑制灵感和想象力的发挥。但对于那些坚守创作初心、拥有深厚文学底蕴的作家而言,它不过是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元素、新工具。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它便无法扼杀真正的文学表达。就好比古代诗人用典,用典的工具只是辅助,关键还在于诗人自身的才情与感悟。

  现在文学刊物和书籍出版也面临新问题,您认为是否应容许作家与AI合作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参加评奖吗?我继续发问。

  丁捷直言道,这确实是个难题。目前来看,我觉得纯文学创作还是应当保持其独立性和纯粹性。AI合作的作品可以存在于特定领域,比如一些商业写作、快速生成的文案等,但不宜与纯文学作品一同评奖。因为文学奖的意义在于表彰那些具有独特思想、深刻情感和高超艺术价值的作品,而AI创作很难达到这种深度。

  那么,怎样鉴别是否是AI创作的作品呢?我疑惑地问。

  丁捷思索后说,这需从多个角度判断。AI创作的作品往往语言流畅却缺乏情感起伏,逻辑严密却少了生活的烟火气。比如描写春天,它可能会堆砌优美词汇,却难以像作家那样,融入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那种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是AI难以模仿的。

  我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对于现在因DS出现带来的全民创作热和新大众文艺,您有什么见解?又该如何鼓励与引导呢?

  丁捷肯定地说,这是个很好的现象,表明文学的影响力在扩大,文学的边界在拓展。我们应当鼓励创作者积极尝试新工具,借助AI的优势激发创作灵感。但同时,也要引导大家回归文学的本质,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举办创作讲座、征文比赛等活动,提升创作者的文学素养,让新大众文艺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与丁捷关于AI与文学创作的访谈,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结束了。但是,AI与文学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几天前,年过90岁的著名作家王蒙在一次访谈中,谈及AI的“文学创作”,他表示,自己对此亦颇为关注,曾直接询问AI其本身“如何看待AI的创造性”,得到的答案是:“它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分析能力,但是对于自身给出的内容缺乏真正的理解,它能够接受和使用的是数据,第二它是没有感情的,第三它是没有自我的”。王蒙直言,自己看了不少AI作的旧诗,特别合乎规矩,平仄合乎规矩,对仗合乎规矩,韵脚合乎规矩,但是没有任何特点,这是因为它没有抒情的主人公。在王蒙看来,无论李煜、曹操,还是李白、杜甫,他们的作品中,“主观的我”都非常重要,没有个体的创造性,没有个体的激情,没有个体的性格,没有个体的风格,那还能叫文学吗?

  但也有一些人士对于Al用于文学创作保持着谨慎的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就文学创作而言,Al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

  一是改变文本生成机制。在构思阶段,算法可基于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具有市场潜力的题材蓝本,为创作者提供选题方向建议。写作过程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实时生成情节推进方案,提供人物关系拓扑图、场景渲染模板等创作要素。修订环节,AI编辑系统可进行多维度的文本质量评估,包括情节逻辑校验、语言风格优化、读者情感曲线预测等专业功能。

  二是拓展文学表现维度。基于深度学习的故事引擎可同步生成文字剧本、分镜脚本、场景配乐等配套创作素材,实现“一次创作、多端适配”的生产模式。在交互文学领域,AI能够根据读者实时反馈动态调整叙事走向,创造分支剧情数量级远超传统创作的沉浸式体验。例如为每位用户生成专属角色视角,构建千人千面的平行叙事宇宙。

  三是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文学图景。在初级模式中,AI作为智能助手提供语法校正、素材检索等基础支持;在中级协作中,实现创意共振,人类作家与算法共同参与世界观构建;在高级形态中,可能出现“AI主创+人类督导”的新型团队,由人工智能负责核心叙事架构,人类进行文化价值校准和艺术性提升。这种协作机制尤其在需要高频产出的连载文学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对于Al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我也抱着谨慎的乐观态度。我坚定地认为,Al是文学的帮手,而非写手,更不是杀手。

  我是搞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创作的。这更是Al所不能替代的。因为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创作具有“三性”:真实性、在场性和时效性。这恰恰是Al无法完全做到的。

  当然,Al可以帮助我收集资料、撰写提纲、文字润色、文本修改等。这给我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我的《Al之光》系列,就是这样写作的。

标签:文学创作;创作;文学
责编: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