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细密的春雨如丝般飘洒,整个世界仿佛被笼罩在一层充满诗意的薄纱之中。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我踏上了前往安徽全椒的旅程。我在南京城南生活多年,居住地离吴敬梓的金陵故居并不远,但心中始终有个疑问萦绕:为什么《儒林外史》的大部分故事是吴敬梓客居金陵时创作的呢?此次全椒之行,我满心期待能揭开这个秘密。
吴敬梓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与塞万提斯、薄伽丘、巴尔扎克等文学大师相媲美。他的《儒林外史》历经数百年,魅力丝毫未减,引得后世之人不断探究它的诞生背景与创作渊源。
吴敬梓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吟诗作赋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在家乡全椒小有名气。然而,青年时期的他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续三次落榜。这次挫折虽沉重,却也坚定了他投身文学创作的决心。中年时,吴敬梓生活陷入贫困,但他依然笔耕不辍,最终完成了《儒林外史》,书中饱含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感悟。
一抵达全椒,我便径直前往吴敬梓故居。故居藏在一条幽静的小巷深处,白墙黑瓦,在细雨的润泽下,宛如一幅古朴静谧的水墨画。刚踏入大门,浓厚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
故居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依次排开,无声地讲述着吴敬梓的一生。我缓步前行,目光在展板上一一扫过。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把钥匙,引领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从他年少时崭露头角,尽显非凡的文学天赋,到科举屡遭失败的坎坷经历,再到中年时穷困潦倒的生活,展板都详细地呈现出来。
讲解人员在一旁,用轻柔而清晰的声音,细致入微地讲述着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原本只存在于文字中的抽象经历,在她的描述下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见年少的吴敬梓在庭院中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意气风发的模样;能感受到他科举失利时内心的失落与不甘;也能体会到他在艰难困境中坚持创作的坚定意志。
就在我沉浸在讲解之中时,不远处传来一阵热烈的讨论声。原来是一群前来进行现场研讨的学者,正围绕着吴敬梓的创作历程和《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各抒己见。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学者,情绪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笔记本,说道:“吴敬梓在全椒的成长经历,无疑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家乡人物和故事的熟悉,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邻里乡亲。”
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微微点头,接过话说道:“没错,像严贡生和严监生兄弟的故事,就极具全椒的地方特色。吴敬梓通过对家族琐事进行艺术加工,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一位年轻的女学者也不甘落后,急忙说道:“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金陵对他的影响。金陵的文化氛围和科举环境,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更加深刻、全面。”
他们的讨论声在故居的空气中回荡,与展板上的文字、讲解人员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我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有了更为全面、立体的认识。
全椒作为吴敬梓的成长之地,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全椒的故居,隐匿在幽静的小巷里,白墙黑瓦,透着古朴宁静的气息。与金陵夫子庙的繁华热闹截然不同,全椒的质朴让吴敬梓始终保持着纯粹的文学初心。他常常与底层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疾苦,这些都成为他写作的宝贵素材。比如他家附近有个大家族,为了名利争得不可开交,他将这些事情加以改编,创作成了《儒林外史》里严贡生和严监生兄弟的故事。严贡生的刁钻、虚伪,严监生的吝啬、胆小,都刻画得十分生动,仿佛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走出来的,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人物的一些方言土语也十分传神,例如严贡生强占王小二的猪,还理直气壮地说:“他要猪,拿钱来!”就这简单的一句话,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将他的无赖形象鲜活地呈现出来。
还有一次,全椒的老百姓深受苛捐杂税的压迫,吴敬梓挺身而出为他们说话,结果被县太爷斥责为“不成体统的读书人”。但吴敬梓毫不畏惧,引经据典地与县太爷理论。这件事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后来他在金陵见识到官场的复杂黑暗后,将两者相互对照,对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儒林外史》中汤知县为了讨好上级,竟然将卖牛肉的回民老师父枷死,这一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官场的冷酷与无情。
我大学毕业时的论文中曾论述:吴敬梓离开故乡全椒,来到金陵,他的居住地位于秦淮河南岸东关头上,紧邻才子佳人浪漫约会的桃叶渡,与科举考场的贡院街距离很近。在夫子庙这个繁华的商业区域,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往来的行人拥挤不堪,其中有腰缠万贯的富商,有穷困潦倒的书生,还有为生计忙碌奔波的市井百姓。热闹的商业氛围,一方面让吴敬梓看到了社会经济活动下人们追逐利益的心态,商贾们为了利益斤斤计较、勾心斗角,这种现象在《儒林外史》中有所体现,丰富了作品中的人物类型和社会场景,让书中对世风日下的描写更加生动真实。
另一方面,夫子庙的商业繁荣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各种各样的故事。吴敬梓在与这些人的交往过程中,收集到了形形色色的奇闻轶事,极大地扩充了他的创作素材库。比如他听说一些商人附庸风雅,花钱购买文人字画来装点门面,却对字画的内涵一无所知,便将这类现象融入书中,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荣之风。每天身处夫子庙,这里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来来往往的都是为科举考试而忙碌的人,他们有的意气风发,有的垂头丧气,吴敬梓身处其中,更直观地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全面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经历。桃叶渡流传的才子佳人浪漫故事,也为他的创作增添了别样的情感元素,使他在描写人物情感时更加细腻丰富。而后来被称为平江府的地方商业繁荣,展现出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吴敬梓对社会阶层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的论文中,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为吴敬梓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他住在夫子庙江南贡院附近,这里从明清时期起就是科举考场,文人云集,文化活动频繁。与全椒的质朴不同,金陵的繁华与文化底蕴给了吴敬梓新的创作视角。他经常与文人雅士们相聚,一起谈诗论道,听到了许多故事,也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灵感。比如有一次文人雅集,一位北方文人讲述了自己科举路上的艰难历程,吴敬梓联想到自己和身边读书人的命运,后来便创作出了《儒林外史》里范进这个人物。范进苦读几十年仍然只是个童生,到贡院时哭得悲痛欲绝,这一情节正是吴敬梓对科举制度压抑人性的有力控诉。
金陵的夫子庙,是江南考生常常光顾的地方,有人得意而归,也有人落魄失意。吴敬梓在这里深切感受到了科举对读书人的影响。与全椒相比,金陵作为科举文化的中心,科举制度对人的扭曲更为严重,也为吴敬梓批判科举制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就像范进中举这个情节,他在没中举的时候穷得叮当响,受尽他人的白眼;中举之后,大家立刻对他阿谀奉承。这一情节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惨命运和世态炎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儒林外史》里的人物和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比如杜少卿携夫人游山的情节,就展现出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杜少卿对夫人说:“我们也学那神仙眷侣,自在游玩一番。”说完,夫妻二人便携手漫步山间,旁若无人,这份洒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难得。这一情节也体现出吴敬梓在金陵受到的文化氛围影响,表达了他对个性解放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全椒和金陵两地生活经历融合的结晶。全椒是吴敬梓生活的起点,让他了解到社会底层和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这是他创作的根基;金陵独特的文化氛围、科举环境和丰富的社会百态,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促使他的文学创作得到升华。全椒的质朴与金陵的繁华,基层生活的体验和文化政治中心的地位,共同塑造了吴敬梓独特的文学视角。他将在两地的感悟与思考融入书中,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