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春江潮水连海平:江连着海,海接着天,精神的鱼,必从海中跃出,怒而飞,化而为鹏,飞向南冥、天池,南方的海,天上的海。秋江,鱼龙寂寞秋江冷,却令人沉入深思,悠长而沉静,不见波澜,但鱼在江底,龙潜于渊,那是另一种逍遥游。长江之春秋,在江南,忽然具有别样的形态,在鱼与龙,稻米与玉石,繁花般温柔旖旎和剑气箫心般飘逸酷烈的错杂中,生长、突变、灵动、飞腾……不断地宣示:美哉灵!蛮灵格!
长江,流动中连接着不同文明,不同美学。三星堆,长江上游的古文明,不断发掘的惊现天下的神器,透露出其中包孕着无量神奇灵幻的因子,祂,是否,曾沿江而下,浸润江南?门泊东吴万里船呵,春江涨潮的激情,是否,曾融解蜀山西岭上的千秋雪?在长江三角洲,良渚古城遗址,业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激起别一种遥远的想象。这一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良渚古城遗址,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以实实在在的物象演绎岀来,业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而蕴涵着的心象,尤令人低徊不已,吟哦无尽。 良渚文化,是江南遥远时光中的一颗通灵宝玉,她闪耀的光芒在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漫天星斗”中分外神秘。遗址遗物,以大地和物的感性诗意诉说着江南美学的悠久意蕴。“长三角”一体化,更令江南美学生发着新的活力。这种生生不息的美学精神,其内蕴,正在于自古以来就活跃着的创造性劳动之中。良渚如此,漫长历史岁月中江南人创造的世界亦如此:想象、激情和活力,作为最深刻的美学要素,尤其活跃于长三角区域的发展中。郁郁乎文哉!良渚文明揭示的远古江南美学文明,以及江南人用双手生生不息地缔造出的美学生活世界,亦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江南一词,包孕着中国心灵的一种美学向往。她以一种温润的坚强、高贵的静穆、绵长而又精致的激情,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江南美学,既有历史的底蕴,又有现实的内涵,更指向希望的未来。 从远古起,江南美学就具有深厚的根芽。历史学界认为,华夏文明有着复杂的起源。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实证 5000年前便已存在江南文明,但之后失落。可是,良渚文化给予人们特别的思考和想象,原有观念中历史的地理和空间布局,变得异常开阔,江南文化获得了更为悠远的历史底蕴。良渚遗址中发现的玉器和艺术品,透露江南美学早已具有成熟的形态。一段文明失落,但江南文化基因里的审美内核跟着地质的沉积被延续下来。我们认为,在良渚文化遗址中留存的物质,构成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迹象。那时,人们内在精神的希冀、恐惧、喜悦与升华,固然借此表现,当时人生活世界的秩序,尤其以物质符号表征出来。
远古江南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管窥锥指地“看”到其中“消息”。 发掘出来的远古的生活世界指向了幽远的美学境界。良渚文化中的玉器,被一些神话学者所重视。这自有其道理。可是,我们若是从生活世界来观照,那么,这些具有美学特质的玉器,与当时的物质生产以及艺术生产,不是具有更为切近、乃至更为直接的关系么?美学智慧根植于生活智慧,在那时的“天地神人”的总体世界中,以物质的遗存,让我们油然而生来自远古的情思。良渚玉器精美的形制,以及石器、陶器,与良渚遗址挖掘出来的稻米与建筑遗存,所唤起的江南美学想象,和我们对江南生活形态的追忆,密切相关。美学,与人类“工开万物”的劳作,在考古发现中,每每令我们惊赞而咏叹。
如果说,这个文化遗迹,在历史中,像断了线的风筝,遗失了其中的许多环节,但却把我们的江南想象引向了远古。那么,后来的“江南”,却在历史中意识指向的不断飘移之后,渐渐地凝定在特定的区域。先秦、秦汉古籍中的“江南”,所覆盖区域,有一定的移动,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唐宋以来的“江南”,则逐渐定位于今日指称。此后,“江南”的地域与边界虽有变化,但江南的美学意象则具有心理上的共通感与恒定性。“门泊东吴万里船”,这艘由盛唐出发的大船,到今日已越过万水千山,但那个“江南”却仍在一种想象的动势中以美妙的姿态存在着——她代表着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先进区域。这也可说是经济力量在美学上的升华。江南地区的繁盛富庶在唐代就已出现,宋朝之后,江南经济文化一直处于先进的水平。
或曰,江南如水般温柔,花般绚烂。但是,《礼记·中庸》里,孔子论“强”,却首先强调南方自有其“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呵呵,似乎预知到后来历朝历代均是南方,尤其江南之“强”,这种“强哉矫”,有时是强哉“娇”,那种娇嫩,是生命生长初期的萌芽般的娇柔,但未必易于摧折;那种娇媚,则是老子所谓的“以柔弱胜刚强”,体现出“水”的坚强。而强哉矫之“矫”,则喻示了一种由弯曲而变为正直的过程,一种不屈,一种矫正,一种从抑制而坚挺的精神! 这就是江南美学的真精神!委婉迂曲,温柔繁华,内核却是永远“强哉矫”的“君子”人格!那是由书圣王羲之、张旭、画家顾虎头,以及数不尽的心倾江南的诗人,吴中四才子、金圣叹等等,乃至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都是以坚韧的柔性的精神,绽放出坚强而不屈的生命强光!
江南自古繁华!《红楼梦》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赞叹。当然,江南的繁华是有种种历史的因素造成,如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经济形态改变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江南人民的辛勤劳作,创造了锦绣江南。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曾指出,江南美丽、精致的山水景观,来自历代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开发整治。通过开发整治规划,一批文人、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建设江南人文景观,使江南成为其他地方羡慕称赞之地。以灵秀的水乡著称于世的江南,其“治水”不仅是重要的生存需要,还因以美的规律造型,融入了美学理想而成为美学工程。是人:审美的人,劳动的人,奋斗的人,创造了江南美丽的景观。更不必说,江南那些园林、丝竹、器物……无不是人们巧夺天工而又恍若天工、妙造自然的美学创造。
江南美学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容,也成为当今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学伴随着经济发展而迸发异彩,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总有某种非经济的动因,其中,美学必然也是重要的因素。在江南文化中,生活品质的提升,必然使生活成为艺术,成为美学;同时,又使美学化入生活,成为生活境界的标志。
江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所谓“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近代才出现的经济地理学概念。长江三角洲作为世界上第二大三角洲,由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而成。它与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乃至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等,皆可作横向对比。“长三角”除了具有交通便利、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道纵横等共性之外,还具有某些优越的特性。其中,滨江临海所带来的开放包容,以及深远悠久的文化传统,应是值得重视的精神资源。如果说,江南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精神基础;那么,美学作为文化中最为敏锐、最为鲜活的情感因素,作为心灵境界的标志,在江南文化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江南独特的美学,独特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活的美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春江潮水连海平。江南的美学精神中,海洋是一个内隐而深刻的背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不妨看作江南的美学隐喻。面向大海的神思,从庄子之首章已经显现,而以后的篇章中,反复见到大海的比喻。喻体与本体之间那种深切的黏连,恰如江与海之共生,将人类精神推向无限!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南就是这一轮夜空中的春江花月。
因此,在深入发掘江南美学,传统内蕴的同时,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让江南美学融入现代内涵,创造江南美学的新境界。美学,作为一种气质高雅的生活方式和感觉方式,内在的情感结构,必然也要以物质体系的结构方式和组成方式表现出来。长三角的发展,无疑给江南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古语云“天上天堂,地上苏杭。”这就将经济繁盛的江南,与美学升华的江南巧妙地融为一体,给美学研究者开辟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学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