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而歌
——张茂龙、缪虹晴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引起强烈反响
2025-02-08 15:4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万军 林小雨  
1
听新闻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激活了报告文学作家的激情,不断创作出优质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如何写好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直是报告文学作家面临的挑战。《中国作家》纪实版于去年第12期推出张茂龙、缪虹晴以世界最大输送容量,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为题材创作的中篇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引起强烈反响。

  不久前,《中国作家》杂志社在中国作家协会举行张茂龙、缪虹晴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研讨会。虽已是寒冬,首都北京却暖阳高照,天朗气清。与会著名作家、评论家及电力专家认为,作品以世界最大输送容量,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扬镇直流工程的全景叙事,生动反映中国电力的建设者们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勇于创新,积极奋进的风采,诠释了中国电力人胸怀强国之志的崇高信念,也弘扬了作家以精品力作传递时代精神的写作初心。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称赞这是“一部立意高远、格局宏大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能源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命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致力西电东送,江苏一直为北电南送而努力。特别是近些年来,苏北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需要更多输电通道将苏北绿电送入工业发达的苏南消纳。由于长江天堑所阻碍,江苏已有的五条过江通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江苏交流电网密集,趋于饱和,而按照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新建过江输电通道己不可能。在省电力公司党委大力支持下,以江苏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王之伟为代表的江苏电力人勇于作为,大胆创新,将多年利用效率较低的镇江五峰山大跨越220千伏过江输电线路进行交流改直流变革。交流改直流工程,在中国尚是空白。王之伟带领江苏电力规划设计和建设团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进行多项发明创新,历时三年奋斗,于2024年5月,建成世界最大输送容量,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五峰山大跨越“交改直”工程一期工程。按照计划,三期工程将在2026年全部建成投运,届时,五峰山大跨越220千伏过江输电线路将比原来设计的年输送容量提高6倍,是现在实际输送容量的36倍。五峰山交改直的创举,不仅每年能为江苏电网、送端苏北和受端苏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效提升了江苏电力“北电南送”过江通道输送能力,更在提高电网输送功率、提升运行灵活性、控制短路电流水平、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进程等方面为全国提供了示范,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五峰山变奏曲》两位作者中,张茂龙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缪虹晴则是基层电力工作者。今年8、9两月,他们顶着40度、41度的高温酷暑,深入到五峰山大跨越交改直工程送端扬州与受端镇江现场各地,先后采访一百余位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人员,形成数十万字素材,一气呵成,写成近7万字的中篇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

  出席研讨会的有关领导和评论家、作家,以及电力专家对五峰山大跨越“交改直”工程和两位作家的创作态度及《五峰山变奏曲》文学表达给予了较高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对张茂龙、缪虹晴两位作家创作态度给予了肯定,他说:“《五峰山变奏曲》全景描绘了扬镇直流工程的史诗历程,满怀激情地讲述国网江苏电力人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时代故事,塑造了以王之伟为首的电力人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的英雄集体群像,让读者感同身受站在全球输送量最大‘交改直’工程的历史现场,从‘国之大者’中见证‘国之创新’,是一部立意高远、格局宏大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以扬镇工程为典型个案,讲述‘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表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力人追求卓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与大国风范,也勾勒出江苏电力人力争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初心,为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写出了一段生动的注解。《五峰山变奏曲》中涉及扬镇工程这一重大工程的历史与现实、数据与资料,真实客观,读起来有很强的现场感与历史感,相信作者做了细致的案头工作,进行了探究式的采访,作品中许多学术探讨类细节,颇具‘钻探式’发掘之风。此外,作品侧重人物的对话和一些有趣的细节,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将王之伟等主要人物的人生追求与中国电力发展联系起来,电力大跨越这件外套中包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当代人物,以人物带动故事,奏响了一曲呈现跨世纪重大工程的时代赞歌。将笔触下沉,把视角下沉,人物的个体命运、家国情怀便与时代发展形成同频共振,忠实记录了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生动勾勒出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成就和壮美画卷。”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认为:《五峰山变奏曲》是一部带着激情,奏响时代强音的好作品。作品聚焦我国首个、世界最大的“交流改直流”扬州至镇江五峰山大跨越工程,精准描写了国家电网建设者们以奋斗与创新所展现的新时代风貌,突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塑造出国家电网人的时代形象,从而提炼出赞美劳动者,讴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主题。作品篇幅不长,但思想份量并不轻。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评论家张陵认为: “重大工程题材”的写作难度向来很大,一般人写不好。张茂龙、缪虹晴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动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述“交改直”的难度。不仅技术难度空前,而且条件相当严苛。由于五峰山大跨越“交改直”是在现有交流电线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因此受到诸多不可改动的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且还有长江两岸两座跨越塔“三不动、四可换”的原则,这些条件和原则,倒逼着整个工程必须是“精准改造,安全高效”,整个输电线路设计必须站到时代高科技思想的制高点上。张茂龙、缪虹晴两位作家以破解困难为基本线索,作品找到了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向,故事也就迎刃展开,写好了“江苏电力发展史的一次新跨越”,“中国电力发展史的一次新跨越”,更是中国电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构铸新发展格局的新经验,积极探索了高质量发展的规律。两位作家运用自己高超的文学能力,成功地化解克服了严密科学逻辑、大量专业术语给文学表达带来的困难,抓住了工程之“核”,也突现了建设者们的创新之“魂”,实现了一部“工业题材”的作品突破。从这个层面上说,《五峰山变奏曲》是一部报告文学的力作。”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说:“文学要表现一个重大工程,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个很困难、很挠头的事情。我觉得这个作品有两点对我很有感触。”

  潘凯雄认为,首先,张茂龙、缪虹晴两位作家选择跟工程相关联的五峰山这个点,是费了心思的,也是这个作品的一个大亮点。虽然五峰山这个点在作品里面所占的篇幅不是很多,但是它在这样一个点上寄予的内涵和历史意义还是蛮饱满的。对一个行业的报告文学来说,它选择了这样一个点,把它的立意、站位大大提高了。五峰山大跨越,是1967年兴建的江苏第一条跨江输电线路,当年“南电北送”,为解决经济短缺、电力短缺的问题。大跨越后来历经四代,由木塔到钢架,“北电南送”,为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现在的“交改直”,则是解决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就是把苏北清洁能源,包括光伏、风电输送到苏南。这个54年的大跨越,中国从短缺经济到高质量发展。我觉得作者抓住这个点就把这样一个“交改直”工程的内涵和意义非常艺术的表现出来。这些作者在作品里并没有赤裸裸的说出来,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读出来的。这一点,两位作者的选择背后隐藏的是他们自己的思考,这对一个行业报告文学来说是有启示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跳出了具体工程项目。因为写工程项目纪实文学很容易就项目写项目,写的也很费劲,看的也很费劲。这一点上,作品还是非常成功的,用一个时髦的话讲叫站位很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第二,交流改直流,这是个很专业的问题,《五峰山变奏曲》通过利用现有五峰山大跨越,将交流输电改造为直流输电,建成我国首个、也是全球输送容量最大的交流改直流工程,显示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科技的进步,当下科技和产业发展,是江苏电力发展史的一次新跨越,更是中国电力发展史的一次新跨越。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场景,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整个民族、国家能够有自豪的地方,能够在世界上取得某种跟发达国家对话的实力。这两个点是这个报告文学能够超越一个具体的项目,超越一个行业对文学或者对中国读者精神生活的一个贡献,在这个意义上,我是给以这个报告文学充分的肯定的。

  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青松认为:《五峰山变奏曲》这部作品题材重大,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国家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五个目标,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目标每一个都离不开电。电是能源,是基础的基础,如果能源,特别是电力,不能充分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其实就是一句空话。作品题材重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五峰山的大跨越“交改直”,是共和国电力史上的首次,首个跨越;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五峰山大跨越它代表着新时代的中国向高质量迈进过程中跨越的这一步,甚至是能源领域的标志;第三,现在有些打着国家工程的名义,造成一些对生态损害的事时有发生。五峰山大跨越作为世界最大输送容量,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在方案的设计、施工等全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和原则,那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不破坏生态,不造成对土地的浪费,难能可贵。通过读这部作品,让我记住了以王之伟为代表的中国电力人具有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

  写一个专业的电力工程,很容易枯燥乏味,看不懂,这部作品本是向我们传递了一系列的电力知识,比方说特高压、交改直、塔头、弧垂、接地极、换流站等等,如果不是读这个作品,我这一辈子没有多少机会说随便拿出一个电的读物让我读下去,可能性不大,但是通过这个作品学到了这样一些知识,我觉得报告文学很重要的功能是用通俗的文学语言,传递那些很专业的技术东西。张茂龙作为一个外行,他现在也成“半个专家”了。

  这个作品还是有一些闪亮之处,在开篇布局、结构、语言把握上用了一番心思,开头和结尾挺讲究,从富兰克林发明电,到电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结尾又写到电和中国高质量的发展关系,中间如接地极之争写的挺热闹。报告文学作品的本质是什么,这个作品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我想报告文学的本质还是以情感人。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说:我看这个作品的时候就在思考文学的价值或者说写作的价值,我们能够把很多容易忽略的或者说理所当然的一些事情进行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去现场或者路过这个地方五峰山,我们就觉得那是一座山,我当时看到《五峰山变奏曲》的时候,因为我老家是江西九江,庐山脚下,庐山有个五老峰,我说现在五老峰怎么叫五峰山,我们很容易把它忽略掉,它的写作价值让我们被忽略,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固定下来或者说传下来,对这么一个故事进行重新的描述,很用心的来讲这个故事,这可能是这个作品给我很大的一个启示。

  中国电力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潘飞说:《五峰山变奏曲》主题挖掘深刻,章节有序雄健;人物书写立体,故事别开洞天;宏大叙事完整,细节感人至深。作品通过以王之伟为代表的一群电网建设者的可歌可泣事迹,向国家、向社会交出优秀答卷,使读者触及到电力精神的灵魂:“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展现了江苏电力人面对千难万险,敢于担当,艰难艰辛地破解国际、国内史无前例的电力新题难题的科技攻关、开拓创新、探索中前行的大无畏创造精神;讴歌江苏电力人克服困难、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颂扬江苏电力人爱岗敬业、专业专注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专业性与文学性兼取融合,作者做到了,且提供了很值得他人引起兴趣的参考价值:打开广角的视镜,以锐敏的眼力,从浩瀚如海般的广博深远的时代生活中,寻找发现更具新质价值的对象加以书写。

  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脊梁》杂志执行主编周玉娴说:张茂龙、缪虹晴的《五峰山变奏曲》是一篇展现电力央企忠诚本色和为民担当的好作品,体现出国家电网人的精神气质。当前,“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电力央企要加强规划统筹,开展跨学科攻关,加强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江苏电网的创新发展为全国电网发展,提供了实践案例和成熟方案。这篇报告文学回答了时代之问——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作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能源电力系统,我们如何做到“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聚焦在江苏镇江五峰山地区的一个电力工程改造案例,是从小切口入手,是在典型事件、典型案例的讲述中,呈现时代的大主题。作品让我们读到了新时代央企的担当,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有那么一批人,他们为国为民,他们脚踏实地,他们躬行不怠。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为研讨会发来视频致辞:扬镇直流一期作为国内首个嵌入式直流工程,有效提升了江苏电力北电南送过江通道输送能力,在提高电网输送功率、提升运行灵活性、控制短路电流水平等方面为全国提供了示范。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建设,既能利用直流输电的优势高效配置电力资源,又能通过交流输电技术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和分配。

  与会有关电力专家也作了精彩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胡敏强说:“《五峰山变奏曲》是一个重大工程创新成就的文化见证。五峰山大跨越是江苏第一条跨江输电通道,曾书写下中国电力史上的传奇。如今它华丽转身,成为中国首个、世界输电容量最大的交流改直流工程。《五峰山变奏曲》是对这些可敬可爱的规划、设计、建设者最好的礼赞,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一项重大工程,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创新精神与奋斗品格。我相信,这些珍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必将为我国电网事业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政说:“交改直”在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上有非常大的意义,它代表了直流输电应用的一种模式。交流改成直流,这个研究很早就有了,但在我国做成这个事,这是第一次,非常重要。我们读理工的看的文学作品比较少,但《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报告文学能够记录重大工程实施、决策的过程,我以前很少碰到。现在,《五峰山变奏曲》把在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重大工程精彩书写下来,有血有肉,为中国电力发展历史留下了可贵的一笔。

  国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为民说:中国直流发展了三四十年,从无到有,从跟随国外,到现在引领世界,我国的直流技术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交流改直流,是电力技术里面的一个制高点,它的难度、复杂性,这是其他电力技术不能比的,非常值得去说,可以说它是一颗明珠。王之伟带着他的团队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干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说在直流工程中,五峰山大跨越交流改直流,规模不大、容量也不大,但是非常有意义,在中国直流的历史上值得去记录,值得去书写。江苏电力主动作为、为国担当,这样一种实事求是、敢干、巧干的科学家的精神,这样一种工匠的精神,的确值得书写。作为一个直流人,我向张茂龙、缪虹晴两位作家表达感谢,希望有更多作品反映“直流人”的思想、工作、生活。

  国网江苏省电力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旭说:“《五峰山变奏曲》圆了我作为一个电力规划者的梦。我做电力规划工作做了快三十年,今天,出乎我意料的是,会通过这么一个报告文学,生动描述我们电力规划工作者的辛酸甘甜,展现我们这个工作的价值。”

  江苏电力工程咨询公司执行董事郭浩是五峰山大跨越扬镇直流工程建设者之一,他说:“扬镇直流工程承担着苏北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的提升,包括实现江苏南北互济的使命,也见证着江苏电力以及中国电力发展的跨越,更是江苏电力行业当中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一次生动诠释。作为这个工程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我读了这个报告文学以后,感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聆听了各位领导专家对作品高度的评价,也激扬了我们作为一个电力人的守护万家灯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持研讨会的《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作了精彩总结,他说:这次研讨会是一个跨界破圈的研讨会,一边是文学界的人,一边是电力界的人,平时不可能有这种交集的,但是今天因为张茂龙和缪虹晴的《五峰山变奏曲》,两个圈子的专家进行交流、碰撞、研讨,彼此畅谈各自的观点、想法,收获很大。今天,以王之伟为代表的电力建设者和各位专家是文学的书写对象,也是我们文学创作题材的来源之一。这次研讨会让我们思考,各行各业都在高质量发展,文学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多的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能够更多的去表达、反映新的建设成就,让文学得到一个扩容,让文学焕发更好的生命力,同时,我们很多可能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成就,由于没有人去很好地书写,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值得文学去做。今天,正是两位作家对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扬镇直流工程全景式书写,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知晓了这一伟大的电力成就。因此,今天这个研讨会是一个双赢的研讨会。希望作家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方面高质量发展成就都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得到精彩呈现。

标签:变奏曲;作品;报告文学
责编:江南